传承载体-民俗节庆

芒种祭花神,青梅煮好酒——二十四节气之芒种

日期:2017-06-07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一般落在公历6月5日-7日,太阳黄经到达75°位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节气文人画《芒种》 朱樵

        芒种过后,夏日百花开始凋零,在我国古代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摆设多种礼物为花神饯行,也有的人用丝绸悬挂花枝,以示送别,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来年花神能够再次降临人间。

        在《红楼梦》中就有对芒种节大观园的女孩子们为花神饯行的描写。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面对花谢花飞,顾影自怜,行葬花之举,吟诵出一首《葬花吟》。

        其实,这种在芒种时节举行的“饯花会”是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花朝节”相对应的。一送一迎,古人用仪式化的程序,强化了人与大自然的关联。

        可如今,祭祀花神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一位诗人曾经写过:“我想从你坚强的根须,寻觅失落的土地的温情。”是啊,我们失落了多少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失落了多少与土地之间的温存?

物候与花信

        古代,人们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此时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节气文人画《芒种》 朱樵

        花信,本节气无花信。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

相关习俗

        芒种是个物候类节气,指的是有芒的小麦、大麦等夏熟作物开始成熟收割,谷子、玉米等开始播种,因此进入夏收夏播的大忙时期,有时也称“忙种”。

        农谚有言: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三夏大忙高潮。相关民俗有祭神、安苗、煮青梅等。“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三国演义》都涉及这一节气,为繁忙的农事活动增添了一段佳话。

祭祀花神:亲近自然见古风

        俗话说:“芒种蝶仔讨无食。”意思是芒种时期已经过了花开时期,所以蝴蝶已经没有花粉可采了。《三礼义宗》中说:“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意思是,芒种要祭祀花神。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写道:“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干旄旌幢”中“干”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也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及其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安苗仪式:祈求丰收与平安

        文人、闲人、多情之人忘不了祭祀花神,而农家无暇他顾,要在此时抓紧农时,一刻也不能耽搁。在巴渝地区,有“芒种芒种,碰到亲家不说话”的谚语,忙到连亲家碰上都不能说话的地步了。

        安苗是皖南,尤其是绩溪在芒种期间的农事习俗。自2007年以来,绩溪已成功举办了数届安苗文化节,弘扬这一传统徽州特色文化。相传,安苗的习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末年起逐渐兴盛。

        芒种前,各农户稻秧栽插完毕,五谷下种,农民以此感到欣慰。为表喜悦,各村族长召集德高望重的长辈选择吉日,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各村待最后一农户稻秧栽插完后,便由族长出示“安苗贴”,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视本村家事进展而定。在某村“安苗”之日内,不仅本村人可随意走家串户品尝用南瓜、菠菜、豆腐、鲜肉配上作料做成馅的包子,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享口福,其乐融融,充满节日气氛。

        此外,浙江省云和县有“开犁节”,在芒种那天举办。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牛是天庭的司草官,因为同情人间饥荒,偷偷播下草籽,结果导致野草疯长,拯救了牲畜,却使农田被野草淹没,让农人无法耕种。上天为了惩罚牛,指令其下凡犁田,直至今日。开犁是云和梅源一带山区农民启动春耕的时令体现,过去把“开犁节”叫做“牛大王节”。

打泥巴仗:青年男女闹芒种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一带的侗族,在每年的芒种前后都会过一个青年男女欢乐嬉闹的“打泥巴仗”节日。

        当地侗族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姑娘婚后一般先不住在男方家里,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来到夫家小住几天。这时候,男方家里会去把秧田整好、安排好分栽秧苗的日子后,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来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

        节日那天,新婚夫妇和大家一起来到田间插秧,插秧的时候男女青年之间相互竞争,比谁动作快,场面非常热闹。秧苗插完后,小伙子们会故意挑衅,借故向姑娘们身上甩泥巴。姑娘们当然也不示弱,发起反击。双方都抓起田里的泥巴互相投掷,阵势就像是两军交战。如果数人一起将一人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

        新郎的父母会站在田边观看。往往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受对方青睐的人。到最后所有人都玩累了,身上也全都是泥巴了,大家就会一起来到河边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

        于是,这天就是在一边劳作、一边嬉戏中度过的。而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水煮青梅:进补保养治懒散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有如下描述:“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一般来说,在芒种后期,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而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古代形容梅雨的诗句要属《约客》最著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芒种期间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人在这个时节比较懒散。有谚语为证:“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人要拉,拉的人要推。”所以人们认为日常保养方面需要多注意,多补水,适当午睡,还可以嚼一嚼煮过的青梅。

        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消除疲劳、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但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要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就是煮梅。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简单的一种是用糖和梅子一起煮。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起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转载自公众号民俗学论坛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