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载体-民俗节庆

最是一年春好处——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日期:2018-03-05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称“启蛰”,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345°。2018年的惊蛰时间是3月5日(农历戊戌年正月十八)。此时大地回暖,长江流域天公作雷,雷声震动,万物萌动,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花鸟树木更是春意盎然。

春犹浅,柳初芽,杏初花(摄影:李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对应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 三候蔷薇。”惊蛰,就意味着桃花盛开、黄鹂鸣叫、布谷鸟飞来的时节到了。

彩绘《春耕始》(作者:李大嘴)
农事农谚
        惊蛰节气正值“九九”艳阳天。“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春耕大忙的季节到了。“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可能带来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此时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需要重视。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俗话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劳动人民自古就非常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的开始。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雨量却有限,春旱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很高。与春耕相关的农谚有:
大麦豌豆不出九。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麦子锄三遍,皮薄多出面。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

冷惊蛰,暖春分。
惊蛰冷,冷半年。
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蒙鼓皮(摄影:董乃德)
节气习俗
        蒙鼓皮 根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所记:“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惊蛰是由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长了翅膀鸟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捶,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多面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里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祭白虎
        祭白虎 根据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白虎会导致百般不顺。人们为了自保,便在惊蛰之时祭白虎。拜祭用纸绘制的老虎,虎口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用猪血猪肉,寓意白虎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化解是非。

惊蛰吃梨
        吃梨 民间惊蛰吃梨的习俗由来已久。“梨”与“离”谐音,据传有不忘先祖、离家创业的意思;或说吃梨寓意虫害远离庄稼,保障全年好收成。从节气养生来看,此时万物复苏,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吃梨确也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吃炒虫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浙江宁波地区的农家视惊蛰为“扫虫节”,人们会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仪式。闽西古汀州地区的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在江西上犹、崇义以及吉安遂川客家,惊蛰日上午,农家将谷种、豆种、南瓜和向日葵的种子等取一小撮放入锅中干炒,谓之“炒虫”,炒熟后分给自家或邻居小孩食之,据说可保五谷丰收,不受虫害。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

节气养生
        惊蛰过后春暖花开,也是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依据现代流行病学的调查,这一时节属肝病的高发季节,疏肝健脾很重要。流感、流脑、水痘等流行性疾病,也需严加预防。此外,乍暖还寒时节,人的情绪如同天气一样波动,更易出现焦虑、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现象,需预防“春季抑郁症”。

        惊蛰时节的养生宜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多吃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日常起居宜晚睡早起,散步缓行。“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闲暇时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踏青吧!

来源:公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