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雁南飞(来源:网络)
节气概说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7个节气,时间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今年的寒露时间是2018年10月8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廿九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说:鸿雁排列成队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而贝壳的条纹、颜色与雀鸟相似,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此时菊花普遍开放。
图2 坝上秋色(摄影:江晓雯)
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如俗语所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南方地区气温持续下降,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也开始飘雪。海南和西南地区此时一般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地区也会出现阴雨,对秋收秋种有一定影响。
农事农谚
对于农民来说,寒露是带来丰收喜悦的节气,秋收作物先后成熟。此时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如棉花处于收获集中期,精收细摘是优质的保障。淮北地区陆续进入油菜、蚕豆等作物的适宜播种期,农人须抓紧有利天气播种。正如农谚所说:“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
图3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来源:网络)
寒露后,雨季结束,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之一。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可能会造成交通阻塞,危害畜牧业生产,需注意减灾、防灾。
与寒露节气相关的农谚摘录如下:
菊花开,麦出来。
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
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寒露节到天气凉,相同鱼种要并塘。
捕捞成鱼上市卖,留得小苗莫伤害。
图4 水彩画《菊韵》( 作者:广舆)
节气习俗
登高赏菊 寒露时节,露水增多,而且气温更低。此时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是深秋,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寒露和霜降节气,时值农历九月,人们一直保持着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山区层林尽染,游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农历九月又称菊月,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登高赏菊成了这个时节的乐事雅事。
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蟋蟀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织,听见蟋蟀叫通常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也就是“促织鸣,懒妇惊”,《诗经·七月》中的“九月授衣”也是这个意思。
图5 斗蟋蟀 (来源:网络)
秋钓边 在南方,寒露节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不仅适宜出游、赏菊,也是钓鱼的好时节。此时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晒不透,鱼会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因此有“秋钓边”的说法。
饮菊花酒 寒露节气接近重阳节,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一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也称作“长寿酒”,味道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等功效,饮菊花酒也寄托着人们祛灾祈福的愿望。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叫作“正秋茶”,秋茶中以此茶为最佳。通常说春茶鲜嫩,不经泡,夏茶干涩味苦,秋茶最好,香气高长。秋茶收获上市正值寒露时节,天气凉爽,泥土和空气中的水分少,使得秋茶更加馥郁芳香。
图6 葡萄丰收季(来源:网络)
节气养生
寒露时节,饮食养生需在平衡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此时宜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肉类、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强体质。少食辛辣,宜吃各种时令水果,包括梨、葡萄、苹果、桃等。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菊黄蟹肥,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凉热交替之时,人们需要随着气温的早晚变化逐渐增添衣服。常说的“春捂秋冻”,是指健康人群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凉有利于提高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
来源:转载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