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概说
秋去冬来,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每年11月7、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25°时为立冬节气。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今年的立冬时间是2018年11月7日(农历戊戌年九月廿九日)。
雪后延庆海坨山(来源:网络)
旧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按气候学标准,“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相符。实际上,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外,各地的冬季并非都始于立冬日。我国最北部的漠河以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进入冬季了,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一候水始冰 (摄影:李楠)
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雉类线条、颜色相似的大蛤。
农事农谚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另外,立冬后空气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需加强林区的防火工作。
此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晴好天气有利于晚稻的收、晒、晾及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也需要巧用天时。立冬后还需及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江南及华南地区,需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立冬节气相关的农事谚语包括: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
张家口云顶滑雪场雪景(来源:网络)
节气习俗
迎冬 古代,人们将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重要的节日。“十月纳禾稼”,农历十月是收获、庆祝和祭祀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旧时农耕社会里,人们劳作一年之后,会利用立冬日休息一下,也是犒赏全家一年来的辛劳,以时令佳品祭祀祖先,祈求上天赐予来年的丰收。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赐群臣冬衣,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家人给予表彰和抚恤。
冬泳迎立冬 (来源:网络)
冬泳 今天有些地方以富有新意的方式庆祝立冬。在哈尔滨、商丘、宜春、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用游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时,人的身体受到冷水刺激后,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很多血液被吸入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这样一些重要脏器的血管就开始扩张;而人的身体为了御冷,皮肤血管很快又扩张,致使大量血液又从内脏流向体表。这样有规律的一张一缩,从而使血管得到锻炼,增强了血管弹性,所以冬泳也被称为“血管体操”。
补冬 立冬意味着草木开始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立冬进补,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增强体质以抵御严寒,全国各地在立冬日纷纷进行补冬。按照传统的习惯,冬天也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
立冬吃饺子(来源:网络)
南方热补,南方人立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生意红火。闽南地区有中药与鸡鸭合炖的做法,许多家庭会自制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北方吃饺子,以农立国的华夏民族非常重视节气,立冬这一天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为什么吃饺子?有两种说法:一是“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二是“交子之时”吃饺子。“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立冬、除岁,新旧交接的时候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猫冬,是北方方言,比喻像猫一样躲藏起来,度过严寒(摄影:李楠)
节气养生
中医认为,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冬令进补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冬季对于肾脏的保养十分重要,但需要注意肾虚有阴阳之分,不可盲目进补。按摩是冬季养肾值得一试的有效方法。冬天万物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宜进行“日光浴”,以助阳气升发。
四时有序,起居有常。冬天是“养藏”时节,除“温补”养生御寒以外,老年人宜早卧晚起。善于养生的人,除了注意保暖外,冬季仍需坚持锻炼,以取得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的效果,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都是适合冬季的运动项目。
来源:转载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