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岔河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系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委会所在地,是200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七月,这里桃梨飘香,山野苍翠,小桥流水,风光旖旎。闻名遐迩的镇南月琴和她的代表性制作人李树明,就出自这个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岔河村。
南华县岔河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彝家汉子的印象
省级传承人李树明
“啊老表,啊表妹,你们来么我扎实高兴罗!”走进岔河村一户彝家小院,堂屋里迎来一个高高黑黑40多岁的男人,和我们一一握手,他就是李树明,一个热情、好客、直率、开朗的典型彝家汉子。应大家要求,在自家的小院里,他穿着一套刺绣花边的彝族服饰,弹响了胸前精致闪耀的月琴,跳起了彝族左脚舞。
“我么最吃力的是没有文化”。生于1963年的李树明,因从小家境贫困,没有上过几天学,连汉语言表述都有些吃力,但在彝族风情浓郁的岔河村,养成了他从小就喜好吹、拉、弹、唱、跳艺术天赋,月琴的形状也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李树明有世代相传木匠技艺,加之自己的聪明才智,1997年开始制作月琴。通过勤奋钻研并对月琴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如今,他制作的月琴制作工艺已雕龙画凤,玲珑剔透、独具风格。
他把月亮抱回家
走进李树明的镇南月琴制作坊,八方形、圆形、如意形等形状大小不一的成品、半成品月琴琳琅满目。琴框上的图案有吉祥如意的龙凤、鲜艳盛开的马缨花、熊熊燃烧的火把,其雕工之精致,形状之逼真,真是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镇南月琴
李树明在制作月琴
李树明介绍说,他制作一把月琴需要花费半个多月时间,制作原材料为楸树板、水冬瓜木、弦线、油漆、颗粒胶等。制作过程总共分十个步骤:一是用前一年砍下来晒干的水冬瓜制作月琴框;二是根据弦框的大小用楸木板制作弦板(0.8—1.4尺不等),先在弦框中间装上一根横杆,再装上弦板;三是在弦板上刻上图案(图案有:火把、龙凤、马缨花、链子等);四是用楸树或水冬瓜木制作弦杆,并在弦杆上凿上装调弦杆的洞,弦杆的长短根据弦框的大小而定;五是用楸树或水冬瓜木制作调弦杆(俗称弦耳朵);六是用楸树或水冬瓜木制作龙头,并把龙头装在弦杆上;七是制作弦台并将弦台装在月琴上,弦台一般装7个或9个,7个弦台的月琴只能演奏彝族歌曲,9个弦台的月琴可以演奏流行歌曲;八是制作弦码并将弦码转在琴板上,月琴上弦码是固定的;九是装上弦线,使用的弦线是羊线,现在一般到商店购买尼龙线;十是为了使月琴变得更美观且经久耐用,一般还要在月琴上漆上清光油漆。经过这些程序,一把精致的月琴就这样制作完工了。
没想到,月琴的制作工艺如此复杂,如今,李树明已经带出了10多个徒弟,使这门技艺薪火相传。
看着这一把把精致的月琴,仿佛是天上一轮明净的月亮,令人对彝族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充满了遐想。
他带着镇南月琴走出大山
通过积极努力,近年来,李树明带着他制作的镇南月琴,走出大山,走出彝州,走向了全国。
2006年6月,应云南省文化厅邀请,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7年2月,参加昆明老街庙会的演出,被云南电视台生活资讯频道评为金奖;2007年3月,参加首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2009年12月,被邀参加“云南文化旅游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2008年8月和2009年11月,两次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昆明文庙文化遗产日工艺展示活动;2010年6月,受邀参加由文化部、农业部组织的北京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展览;2010年9月,受邀参加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云南代表团展示展出活动。2010年4月,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9年7月,省“非遗”专家邱宣充、刘世荣、赵耀新教授专程看望李树明,对他的制作技艺作了进一步指导。
专家点评
2010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唐明晰博士和云南大学彭多意教授专程来到岔河李树明家,对他制作的精致月琴爱不释手,赞叹不已,称赞他制作的月琴是民族文化工艺精品。并带走一把,决定推荐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美术设计学院收藏展出。
2012年元旦,楚雄州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厅收藏李树明两把精美的镇南月琴展出,许多州内外、省内外参观的客人,对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赞不绝口。
2011年8月,在省、州、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李树明的工作坊“镇南月琴工作坊”挂牌成立。他说:“现在,我的这门手艺传下去了,卖月琴又增加了我的收入,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我高兴得很!”。
李树明,这个普普通通的彝家汉子,凭借自己勤劳苦干和聪明才智,制作出了一把把镇南月琴,向世人展示了楚雄州彝族文化艺术精品,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章、图片:白爱荣(楚雄州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