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田野调查

从实求知 ——非遗业务骨干培训之白族吹吹腔田野调查

日期:2016-12-02

        2016年11月29日,云南省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培训班在大理州云龙县开班。培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田野调查、申报材料撰写、申报片拍摄和档案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内容,选取了诺邓火腿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白族舞蹈“力格高”(传统舞蹈)、白族吹吹腔(传统戏剧)三个项目作为田野调查培训示范点。共有来自全省16个州市的180余名非遗保护工作者参加培训。开班仪式后,由大理、怒江、楚雄、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6个州市的47名学员及省非遗保护中心8名教员组成的田野调查组进驻云龙县功果桥镇,围绕“白族吹吹腔”项目开展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及相关专业技能培训。

省非遗中心向白族吹吹腔剧团捐赠化妆用品

一、学不可以已:练好非遗保护基本功

        本次培训以田野调查为重点,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既有对田野调查方法的宏观讲述,也有针对文献资料搜集、摄影、录音、摄像、成果整理等方面的专题授课。同时,结合传统戏剧的特点,专门开设了舞台美术调查方法的课程。通过集中授课,使学员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讲解田野调查方法

讲解文献资料搜集

讲解舞台美术调查方法

 

讲解申报片拍摄

讲解田野调查中的摄影

讲解田野调查成果整理

        进入田野调查点后,通过示范操作,教会学员访谈技巧及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搜集田野调查资料的方法。一名学员在调查日志中写道:“这次培训与以往大不一样,不是在城里而是在村里,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既要动脑、动笔,又要动手、动口,白天走访调查,晚上还要加班整理资料,虽然很辛苦,但真的扎扎实实学到了本领。”

苏保华副主任主持传承人座谈会

省非遗中心苏保华副主任主持传承人座谈会

访谈示范

学员专注学习访谈技巧

        田野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也是每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从基本功抓起,从基层抓起,从每一位保护工作者抓起,是解决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匮乏、专业能力薄弱、人才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此中有真趣,在田野中感受非遗的无穷魅力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是流传于大理州云龙、大理、洱源、鹤庆、剑川等地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尤以云龙县功果桥镇保存最为丰富和完整。吹吹腔演出活动与白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有着重要联系,自古以民间业余剧团的传承为主。此次田野调查受到了功果桥镇6个吹吹腔剧团的热烈欢迎与密切配合。

自6个业余剧团的民间艺人参与配合田野调查

        由于传统戏剧类项目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各州市学员从自身实际出发,分工合作,对白族吹吹腔的历史渊源、演出习俗、行当划分、表演程式与身段、音乐与唱腔、舞台陈设、戏剧服饰、乐器、道具、剧本、唱词及传承情况、保护措施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调查了解。如,怒江州民俗类非遗项目丰富,在本次调查中,以白族吹吹腔请戏神、敬本主、谢戏神等系列演出习俗为切入点开展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调查方法及数字化采录经验。楚雄、德宏、保山的学员在调查过程中注重举一反三,将彝剧、傣剧、皮影戏等项目的田野调查经验与白族吹吹腔田野调查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小组分工

文献收集

传承人访谈

走访民间艺人

记录身段谱

采录化妆及脸谱

白族吹吹腔经典剧目:《火烧磨房》

白族吹吹腔敬本主习俗

讲解摄影技巧

学习摄像机巧

绘制戏剧服装图

西双版纳学员绘制白族吹吹腔戏服(正面)

西双版纳学员绘制白族吹吹腔戏服(背面)

撰写调查日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田野调查是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机会,也是与民间艺人“心换心”的过程,学员们在调查过程中与传承人建立了深厚情谊,为白族吹吹腔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为吹吹腔传承困难的现状而担忧,为民间艺人的坚守而感动,更深深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份职业的光荣崇高与任重道远。

学员认真聆听理论课程

学员打扫卫生准备访谈

三、万人惟一心,齐心协力守护历史的慷慨馈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现场

        2001年,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得到迅速普及,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浪潮。如今,“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第30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这令所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们备受鼓舞。在“现代化”这架巨型机器的轰隆声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固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坚定地相信,只要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凝聚每一位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能量,终能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流而成江河,使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弘扬。

文章:李艾玲(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传统戏剧田野调查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