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延续今年上半年举办的第一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业务骨干培训班的成功做法,提高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田野调查、影像采集和报告编写能力, 11月29日,2016年第二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培训在云龙县开班。根据分组安排,昆明、红河、文山、昭通、临沧五个州市及大理州的部分学员参与了白族舞蹈“力格高”组的田野调查。
昆明学员
红河学员
文山学员
昭通学员
临沧学员
大理学员
“力格高”亦称“力格歌”,汉语译为“人的舞”,是一种白族民众的自娱性舞蹈,主要流传在大理州云龙县,以及洱源县和永平县的山区白族聚居村寨,或白族和彝族杂居的地区。在云龙县的宝丰乡、关坪乡、长新乡、检槽乡、功果桥镇和诺邓镇,都有自发跳“力格高”的群众组织。调查组经过综合考虑,选取了宝丰乡和关坪乡为主要调查点开展培训。
宝丰村村民表演力格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真正走进田野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结合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调查组精心安排了小组课程。我省传统舞蹈类非遗专家曹天明老师从如何从事舞蹈类非遗项目的田野调查、如何用规范的专业术语记录舞蹈动作、如何撰写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等方面切入,给组员上了生动翔实的一课。省非遗中心的各位老师也从组织和操作层面,分享了在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野调查中,如何采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如何进行田野访谈等工作经验。
讲解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方法
讲解田野调查日志的撰写
讲解非遗田野调查中的文字工作
访谈示范
讲解摄影与非遗——传统舞蹈的田野拍摄
讲解如何拍摄制作申报片
授课结束后,各州市调查组认真地查找文献资料,制作调查提纲。为了更科学、准确、全面地记录力格高的动作套路,学员们还向传承人和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学跳力格高,通过亲身体验,品味力格高的动作韵律和风格特征。随后,调查组先后深入宝丰乡、关坪乡,对力格高项目分布地的环境、舞蹈动作套路、传承人基本情况,以及非遗进校园、力格高舞台表演等项目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和资料采集。调查期间,一位年近80的老奶奶主动走到摄像机前跳起了力格高,古朴大方的舞蹈动作让学员赞叹不已,更为宝丰白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倍感钦佩。
省非遗中心尹家玉主任做工作安排
查阅资料编写调查提纲
学员学跳力格高
学员入村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专家与传承人交谈
传承人访谈
记录舞蹈动作套路
记录力格高进校园
年近80的老奶奶跳起力格高
指导学员开展工作
在此次力格高组的参训学员中,有接近退休年龄的非遗工作者,也有刚刚走上非遗工作岗位的新生血液。尽管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分工,但短短几天中,大家都把自己当作这个临时大家庭的一员,认真向老师学、向传承人学、向兄弟州市学,带着共同的使命感共同努力、共同成长。来自红河州调查组的刘燕在小组总结交流会上说:“田野调查是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机会,通过示范操作,学员基本掌握了田野调查基本技巧和综合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采集非遗资料的方法。不是在城里闭门造车,而是在村里实际调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既要动脑、动笔,又要动口、动手。白天走访调查,晚上还要加班整理资料。虽然很辛苦,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本领。在调查中,我们被白族传统舞蹈力格高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为力格高传承发展的现状而担忧,为民间艺人的坚守而感动,更深深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份职业的光荣、崇高与任重道远。”正所谓“教学相长”,作为指导老师的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也在与学员们的交流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午休时间不忘学习的老前辈
红河州调查组的刘燕在小组总结会上作交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经历了脚踏实地的付出,才可能获得坚实的回报。培训结束时,许多学员都表示,要把这次的成长与收获带回去,分享给更多的非遗工作者。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扎实工作,共同成长,或许就是此次田野调查培训最大的收获。
视频:字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