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田野调查

参加“2017年云南省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影像记录骨干培训班”有感

日期:2017-07-22

        2017年7月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也是每一个云南非遗保护工作者都感到由衷激动的日子。7月9日,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大学主办的为期一个月的“2017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影像记录骨干培训班”在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拉开帷幕。7月14日,云南省文化厅与云南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及培训基地在云南大学揭牌成立。

培训班现场

        战略合作协议签定、非遗研究基地及培训基地揭牌、举办非遗影像记录骨干培训班这3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使这个7月注定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程中的里程碑。幸运的是,我作为一名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参与并见证了这个重要时刻。回想起自己成为一名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程,不由得心潮澎湃。

西双版纳州学员

        2010年5月,因服从上级主管部门工作调整,我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歌舞团调到州文化馆工作,分配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成为一名光荣的非遗保护工作者。记得刚到文化馆报到时,当时的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问了我一句话:“经常下乡没问题吧?”我当时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随着工作的开展我才知道,原来非遗保护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非遗保护工作者必须以村寨为家的工作状态。

        在加入非遗工作的第3个月,刚好赶上傣族的“关门节”,期间我们有个傣陶传承人要为她已过世的丈夫“赕滚摆”(傣族祭祀自己逝去亲人的一种仪式)。因为仪式的准备工作从凌晨4点左右就要开始,为了拍摄收集相关资料,我们必须在头一天就进入传承人家。那是我第一次在傣族乡亲家过夜,按照傣族习俗,客人都要睡在客厅,男女各睡一边,一人一个“帕垫”(类似于汉族的褥子垫)。那个晚上我辗转反侧,习惯城市生活的我在那样的环境根本无法入睡,既担心寝具是否干净,又担心屋里是否有蟑螂或老鼠,就这样睁着眼熬到了凌晨。但从此以后,随着频繁的田野调查、走访传承人、举办传承人培训班等工作,我多次进入村寨与村民同吃同住,克服了蚊虫叮咬、道路崎岖遥远、卫生条件差等困难,连本来听不懂的少数民族语言也学会了不少,能够和村民进行正常的交流,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爱上了非遗保护工作,和传承人建立了一种似朋友又似亲人的关系。在领导和非遗同仁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并基本了解了西双版纳州非遗保护工作的情况,也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非遗保护工作者,应该带着平等求知的心态融入传承人的生产生活,不图名利,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广阔胸襟来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

西双版纳州举办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

西双版纳州举办傣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培训班

西双版纳州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

        2014年10月,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再次把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繁荣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西双版纳州在非遗田野调查工作、档案建设研究和影像记录等方面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非遗保护工作遇到了瓶颈。纵观全省,这样的情况不止存在于西双版纳州。省文化厅杨德聪副厅长在开班仪式上指出: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田野调查水平偏低,尤其是影像记录工作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这是云南省各州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大学强强联手,集合云南大学高水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举办了“2017年云南省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影像记录骨干培训班”。我作为一名西双版纳州非遗保护工作者,有幸参加了这次高水平、高规格的培训。培训班课程将影视人类学与非遗影像记录做了很好的结合,课程安排科学、紧密,授课导师均为资深的非遗专家、国内一流的影视人类学导师,以及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导演。老师们别开生面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的阐释,仿佛为学员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新的世界,学到了用影像记录非遗的正确方法,犹如久旱逢甘霖,许多曾经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老师的授课中得到了解答。

学员热情高涨,在课间争先向老师提问

课堂练习

完成课外作业

        培训班的学习生活苦并快乐着。在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充实的同时,紧密的课程也让大家每天的日子紧张而忙碌。20天的理论学习结束后,学员们会按项目分为5组,奔赴红河州建水县进行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及影像记录,最后带着摄制好的影像作品返回云南大学,举行结业典礼及学员作品展示。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相信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者将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非遗保护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将深深根植在民间、基层和田野,在每一个学员的心里生根发芽,绚丽绽放。

文字:杨雁(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图片:马秀娟(云南省非遗中心)

编辑:黄琛  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