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田野调查

启航新征程 扬帆再出发 ——2020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班综述

日期:2020-01-21

        新年伊始,来自云南省16个州市各个县区、乡镇的150余名非遗保护工作者齐聚红河州金平县,参加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

       1月4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金平县和谐云皓酒店会议中心举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主持开班仪式。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艳梅;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王振纯;中共金平县委书记晋洪江;中共金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华昊;金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光亮;金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熊俊春等相关领导出席仪式。吴华昊、张艳梅先后为培训班致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讲授《云南非遗保护的现状》

        杨德聪为培训班学员开讲第一课,从什么是“非遗”谈起,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缘起、内容和重要意义,介绍了云南非遗保护工作的亮点和成就,分析了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严峻形势,呼吁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实践,从田野调查基本工作做起,推动云南非遗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主持开班仪式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员伍琼华讲授《非遗的田野调查方法》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讲授《田野调查与记录片》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员伍琼华讲授基础课程“非遗的田野调查方法”,总体介绍云南的民族、历史、文化与价值并结合具体实践详细论述了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田野调查方法。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由人类记忆相关学术理论入手,密切结合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非遗田野调查及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工作技巧。

培训班现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专家学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的理论知识,也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内化为各位学员的真本领。自2016年以来,云南省先后在文山、大理、临沧、普洱等地组织开展了四批非遗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走进田野,真抓实干,是此类培训有别于其它理论培训的最大特点。

讨论项目情况

       本次培训所在地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地处红河州南部,世居苗、瑶、傣、哈尼、彝、汉、壮、拉祜(苦聪人)、布朗(莽人)等9个民族,集“边疆、山区、多民族、原战区、贫困”五位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1月6日一早,全体参训人员满怀期待,背起行囊,兵分三路进入田野。第一组以金河镇水碓冲瑶族村为田野点,学员分散入住村民家中。恰逢一场隆重的瑶族婚礼,村中民俗氛围浓郁。经过初步摸索,各小组分别对瑶族传统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瑶族药浴、瑶族民歌等内容做了重点调查。第二组远赴马鞍底乡滮水岩村,这个哈尼族村寨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马鞍底片区,是“中国·红河蝴蝶谷”景区规划建设的核心区。旅游为体,文化为魂,来自5个州市的学员对滮水岩及周边村寨的哈尼族传统服饰、哈尼族竹编、哈尼族传统舞蹈“啊嘟噜”、哈尼族民歌、哈尼族传统饮食、苗族芦笙舞等鲜活存在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非遗项目进行了调查挖掘,为推动景区“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第三组入驻勐拉镇新勐村,对辖区内傣族民歌、傣族传统服饰、傣族藤篾编制技艺、傣族传统纺织技艺、傣族葫芦叮制作技艺、傣族篾帽舞等项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

小组讨论

       本次培训较以往各届相比,更注重学员的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田野调查成果不再以大组汇报形式呈现,而是以州市为单位将任务细化落实到个人。每个州市派送的6名参训学员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文字、摄影、摄像各有分工。在随行专家和教员的指导下,自行确定调查对象、拟定调查提纲、撰写调查日志、开展访谈、采集图片和影像,并在总结大会上汇报调查成果,展示图文并茂的田野调查报告和时长约8分钟的综述片。

摄像指导

开展田野调查

       5天的时间里,完成如此艰巨的调查整理工作,对每位学员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114位学员中有77人是第一次参加田野调查培训,紧张忙碌可想而知。白天,大家像勤劳的蜜蜂分散在村村寨寨、田间地头,使出十八般武艺找线索、做访谈、采集记录信息。晚上,忙着清点一天的收获,记录田野心得,共同解决问题,列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往往挑灯奋战直到深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非遗田野调查工作无疑是辛苦的。学员们在日志中,记录了工作中的点滴感慨:“原来非遗工作要这样干,不做田野调查就做不好后续的一切工作。”“没有查阅足够的文献资料,也没有认真撰写提纲,让我们的调查漫无目的,效率很低。”“又是大雾天,要怎么拍照?怎么录像呢?”“我查阅了老师讲课的笔记,思索着怎样让不善言谈的‘传承人’开口表达。”“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拍出了不模糊的舞蹈动作图片。”“电脑系统崩溃,资料忘记备份,一切又要重新来过。”“躲到卫生间里用手机录制了综述片的解说,结果回音很重,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让这些淳朴、美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看似琐碎的笔记,是每个人用辛勤汗水酿出的琼浆,也是每个人在这短暂的熔炼过程中收获的精粹。

       相聚虽短,离别亦难。撤离田野的前晚,当地村民自发为培训学员组织联欢晚会,大家各显神通,欢歌起舞,珍惜着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诉说着心中的留恋与不舍。水碓冲村的村民把联欢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沉浸在欢庆的喜悦中,连婚宴也无暇享用;滮水岩瀑布前,熊熊篝火映照着每个人热腾腾的心,人们手拉手围火打跳不知疲倦;勐拉镇的傣族群众与西双版纳、临沧的傣族学员难得相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26个民族文化灿烂多姿,一经相逢,自成一幅绚丽图景。这也是田野调查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吧。跨越千山万水,走近彼此的生活,在真诚地交流中,敞开心扉,收获情谊,多彩的文化竞相融合绽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比起这些刻骨铭心的甜蜜,工作的辛苦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联欢晚会

       11日,各州市学员及金平县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组成的共18个团队,集中汇报了各自的田野调查成果,每个字、每张图片、每一帧画面都是努力耕耘所得。团队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工作默契,在与别人的对比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全程参与指导工作。原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巡视员赵自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级作曲黄波分别对学员作业做出了中肯的点评,肯定了大家的工作成果,也呼吁各地学员找准差距,补足短板,强壮队伍,提升能力,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左三)全程参与指导工作

原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巡视员赵自庄点评学员作业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一级作曲黄波点评学员作业

       活动结束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职党支部组织部分学员前往金平烈士陵园缅怀前辈先烈,了解全面抗战、解放战争、征粮剿匪、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自卫还击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和英雄事迹,激励大家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爱国精神,永远奋发图强。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在职党支部前往金平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脚下根深,方能枝繁叶茂。田野调查培训进一步夯实了云南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增强了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1月12日,学员们满载着收获与喜悦,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实干的精神开启2020年云南非遗保护工作新篇章。

撰文:李艾玲(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图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