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培训】行行重行行——云南省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综述

来源:云南非遗 日期:2023-03-21

3月8日至18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在曲靖举办,来自全省16个州市的160余名非遗保护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3月9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曲靖市锦怡花园酒店举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王静主持开班仪式。国家非遗展示保护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曲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静等相关领导出席仪式。

培训邀请了国防大学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尹家玉,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馆员胡荣梅,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导曹天明,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熊丽芬,云南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黄凌飞,云南民族大学教师施宇峰,昆明文理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专职教师尹媛,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吴琼等专家担任指导工作。

王强研究员讲授了《国家利益与大国博弈》,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为学员剖析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马盛德主任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厘清概念,正本清源,结合非遗保护实际工作解答了学员在工作中的诸多困惑。胡荣梅主任、田苗副主任分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报告撰写、口述历史访问和影像记录等具体内容展开了生动阐述。

曲靖位于云南省东部、珠江源头,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3月11日至16日,结束了理论学习的全体学员分为3组,对分布在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区、宣威市、罗平县的16个非遗项目开展实地田野调查,涉及民间文学(诸葛亮与孟获的故事、玉美人的传说),传统音乐(杨柳山歌),传统舞蹈(沾益叠脚舞),曲艺(布依族八音坐唱),传统技艺(宣威铜器制作技艺、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布依族织染技艺、布依族五彩花饭制作技艺、青花瓷烧制技艺),传统美术(歌乐砖雕、布依族刺绣),传统医药(紫丹软膏制作技艺、柳家接骨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龙),民俗(苗族服饰)9个类别。

各组进村入户,明确分工,从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到撰写田野调查提纲,从访谈实践到记录田野日志,从熟悉设备到完成图片、视频摄制,从没有头绪到水到渠成,从彼此陌生到情谊深浓,在专家的答疑解惑中抽丝剥茧,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举一反三,在团队密切配合中凝心聚力,在与项目和传承人的近距离接触中获得知识、增长经验、收获感动。倒春寒带来风雪,流行性感冒猝不及防,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昂扬精神在每一位“非遗人”的身上灼灼闪光。为记录技艺关键环节,不畏寒冷穿山越林;为捕捉精彩瞬间,可匍匐可腾跃;为寻觅历史踪影,遍访大街小巷;为记录可喜成果,废寝而忘食。

经过几天的辛勤忙碌,全体学员累计完成田野调查报告16篇,累计约12万字,拍摄图片19000余张,撰写日志500余篇,拍摄视频时长累计4500分钟,走访1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形成16部项目专题片。在17日的汇报总结中,学员们展示了丰硕的调查成果,分享了多彩的培训心得。不少学员感慨,此次培训令大家深刻而生动地理解了李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讲到的“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方法”。田野调查是每一位非遗保护工作者的“成人礼”,只有走进田野,才能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与发展的真实土壤,才能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全貌,才能体悟世代传承的令人仰视的天才创造与智慧结晶,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传承者、守护者共情共融。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肖依群主持结业仪式。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一级调研员念华昆,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怀相出席结业仪式并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培训又一次在《实在舍不得》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行行重行行。从2016年文山州广南县的下者偏村出发,7年时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班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大理、保山、临沧、普洱、保山、迪庆、曲靖......近半个省的范围。总结沉淀过往经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着手推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工作指南(试行本)》,只为统一思想明方向,凝心蓄力再出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非遗保护永远在路上。

(撰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李艾玲)

(图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马秀娟、吴昭红、杨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