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行将入尾。回眸过来十个月的云南非遗事业景象,让人喜滋不禁:非遗保护弘扬工作稳实迈步,硕果亮眼;以6月中国文化遗产日赴澳门展示云南多样性非遗的多彩与不凡为代表的全省多种宣传展示活动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深入人心,影响大大扩展;《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云南省第三批非遗保护项目评审和推荐第四批国家级保护项目工作按预期顺利进行;全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筹备扎实推进,5月编导工作会后多地力抓编创继而举行基层节目选拔性会演……。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非遗理论建设方面成果喜人,不少在一线亲历亲为实践的非遗保护和社会文化(群文)工作者伴随工作步履,同时留意于搜集、记录、思考、探研,踏实努力,先后出版(发表)了一些内容充实的有价值作品,为多民族边省云南非遗保护事业的文献积累与学术探索耕耘播种,收获果实,增添着令人欣喜的靓色。理论建设是非遗保护弘扬事业不可或缺并须长期不断加强的重要方面,为有助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非遗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强信息交流,本文拟向读者推荐两种新近出版的书,一本叫《图说曲靖民俗——迤东记忆》,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另一本名为《源于实践的思考》,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二书皆出自长期奋力于非遗保护和社文(群文)战线者之手,字里行间烙刻着他(她)们实际践行的痕印,从不同角度录载着云南非遗情况和工作面貌,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故此,本文特通过转载两书的序言向有兴趣的读者进行介绍,希望云南非遗学术探索研究能引起更多重视,获得积极回响。
一、李玉学《图说曲靖民俗——迤东记忆》序
曲靖市人口603万余人(2007),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州市。地处滇东,面积33821平方公里,三面与黔、桂、川三省毗连,是滇云三迤的迤东区域,向被称为多民族云南的东部“锁钥之地”和“东大门”。由于市境河川分别连着长江和珠江水系,横贯国土东西的珠江又源于这里,使她从地理上和全国如血脉贯通,紧密相连;加之历史上曾是声名显赫的大姓爨氏统治的中心区域,生动演绎过一段数百年既循中华传统承前启后又不失延展地域民族特性的对云南文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爨文化时期”,随之出现“爨人故地”和“爨乡”昵称,因而自古是边陲滇云一处异光辉烨十分抢眼的地方。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曲靖在漫漫时光行进中从较远时期起便自然而然将自己造就成乡土自生文化与南来北往人文交汇溢彩的舞台,历史悠长,文光闪烁,展现着积淀深厚的不一样的地域与民族风姿。十万年前富源癞石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留存的人类生息活动痕印说明,那时这里已开始创造性文化行程。宣威尖角洞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遗物显示,数千年前这片土地的生产生活文明迅速前趋,至麒麟区珠街乡陡山3000多年前的碳化稻出土,已让人清晰窥见彼时该区域已步入农业种植阶段并可能达于山区坝子多能闻见稻香的景象。曲靖珠街八塔台封土墓古墓群出土数以千计的上自周秦下迄汉代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物,揭开了滇东古世惊人的繁华,叫人对曲靖时隔旷久岁月的璀璨状貌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许多颇具影响力的重要史事和文物珠玑,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喜欢开口就谈的话题,它们早就使曲靖声名广传,存入较多人的记忆,诸如:从秦开五尺道到汉代“蜀身毒道”(僰道)达至“味县”(今曲靖)的事状;公元前三世纪庄蹻入滇在这里演绎的史迹;东汉末至唐初爨氏主导南中(云南),以曲靖、陆良一带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和经济文化,留下载誉神州的著名爨龙瓖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爨“祥光”残碑等爨文化瑰宝及由碑文字体显示的爨体书法对中国汉字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蜀汉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孟获在滇东一带留下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宋代大理国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的物与事;古老铜都会泽采铜冶铜运铜贩铜和铸钱遗迹及铜产品代表作“钱王”(明代巨型铜钱“嘉靖通宝”)轶事,清代江西庙戏台、金钟山露天戏台及看台为标志记录的民间戏剧艺术旺炽及会泽与全国多地你来我往频繁交流的蒸腾景象;陆良大觉寺元代千佛塔展现的浓具滇东特色的佛教建筑和佛事场景;清代师宗五龙乡保太村五彩斑斓戏台潜存的乡村民俗艺术活动及其沉积的历史文化信息;会泽彝族“六祖分支”地址传说故事;还有与麒麟区名称来源相关的麒麟仙女传说和20世纪三十年代工农红军长征在此留下的“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红色佳话编织的绚美、壮阔的浪漫氛围等。古往今来多种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芳华宛若五彩斑斓的荧光颜料,早把曲靖点染得五光十色,彩焕无比。
上述史事史迹和口传说法,可鉴曲靖文化土壤肥沃之一斑。该地现存许多民间传统文化,不少能同由远及近的若干文化遗存实物原境联系起来,找到它们之间明显的互证关系或相牵涉的蛛丝马迹,让人感到历史不全是冰冷的和难以触碰的,它们仿佛尚存余温,离我们不远,好些就在身边。民间风俗的存在是最好的例子。
曲靖民间风俗丰富多样,乡土与生活气息浓郁,涂抹着鲜明的地域民族色彩,堪称滇东各民族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活灵活现的动感画面和缩影。市境城乡汉、彝、回、苗、瑶、壮、水、布依族等民族的风俗状貌,如传统节日、民歌、舞蹈、乐奏、戏剧、游戏、玩乐、灯谜、体育、饮食、穿戴、婚娶、生育、尊老爱幼、道德熏陶、教传风习、丧葬礼仪、信仰、祭祀、成人礼等,既各具个性,又有相互交汇影响的痕印,有些在相同中渗透着能挑亮人眼的异点,常会带给人意外喜悦。
《汉书•地理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对“风俗”之义做了诠释。其内提到民间流传“五常之性”(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加上各人脾性有刚柔缓急之别,语言声音不同,溯其原因皆和所处环境水土风物气性密切相关。换言之,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衣食住行方式、观念亦即生存文明,什么样的“水土”(环境条件)必会对“风气”(风俗内质外延)产生影响。故尔任何地方、民族民间风俗的产生、形成,差不多都自然而然地会与生存环境及其人文特性存在无法分离的关系。曲靖民间风俗源于她一直有特定、优好的文化生成与演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道理。
就此而言,李玉学《图说曲靖民俗——迤东记忆》一书能让我们找到清晰的注脚。《图说曲靖民俗——迤东记忆》选择曲靖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风俗事象,用文图相配方式,逐项具体进行介说,对曲靖全市风俗概貌做了大致囊括。作者多年工作在基层社会文化(群众文化)部门,接触城镇社区农村各民族大众,为熟悉、搜集、整理、宣传、保护、弘扬地方、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大量民俗文化遗产)倾心竭力,收获颇丰。本书即是其多年心血汗水的结晶。由于作者依照民间风俗活动规律,应时亲临现场,对各种风俗事象直接参与感受,耳闻目睹,运用文字与摄影结合的方法记录,对民俗实情有准确的捕捉和了解,之后将采获的图文资料及时编撰成文,成书,使作品达于真实,生动,简明,具有显而易见的读赏利用价值。浓浓的乡土情,酽酽的民众味,实在的临场感,鲜活如“写生画”,令书中飘拂着山果野花般的生态奇香。看不乏味,阅能获益,读者兴许会在开卷观赏的过程中共同领略到这个特点。
本书可满足人们期待了解曲靖市“进行时”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的需求。通过她,人们亦能对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和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形象具体的了解。相信书的问世,会在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回响。
二、胡荣梅《源于实践的思考》序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韩愈(768—824)《进学解》中的两个词语, 它教导人做事要实实在在,勤于精于实践,切忌空讲空说;遇事应作思考,忌盲行,须知所有做成的事俱是和勤思善思分不开的。千余年来,韩愈之语广渗人心,常被人们当作造就自己的路轨似格言和人生行旅的指南,同时还成为广大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熏陶人的通俗易记、行之有效的至理明言。受益者差不多都会以自己一个时段、或较长时间乃至整个一生用力气汗水栽培的学习与事业的香花硕果印证着它的精辟与正确。影响非同一般。
在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亦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重实践,勤思考,是异常重要的具有决定成败意义的事。一个简单而明显的原因是该项工作是以“民族、民间”为对象的,事情点点滴滴都在这四个字中,必须到这四个字表述的目标现场和情景状态里去寻,去做。靠“纸上谈兵”不行,靠书本上飘泛的大道理去摆弄,没用。因为很多情况和很多要做的事“纸上”难找到,没写着,想“谈”也难“谈”得起来,更别说“谈”准“谈”对了。某些“大道理”拿到实际中检验,会发现它们与“地气”(实情)脱节,根本对不上号。对“非遗”保护这个既“老”又“新”的事物来说,其工作实施、政策制定、立法设规、目标状况调查了解、社会宣传教育、有关理论探索,都须经历一个有的放矢的稳步踏勘、摸索、成长、研析、成熟、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不是一天两日,会很长;须花进去的气力不是几斤几两,会难以数计。如果将其比作布料和衣衫制做的话,那就是得靠人从植棉轧花起始,继而用丝丝缕缕一分一寸地去“纺织”,一针一线地去“絎缝”,没有现成可享和捷径可行。
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没有时限的工程。说它“既‘老’”,指的是在20世纪后50年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出现之前,曾有和非遗保护传承旨趣、性质相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掘、搜集、整理、宣传、研究、保护、弘扬工作的丰富积累,可以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先导和可资借鉴、利用的宝贵基础。说它“又‘新’”,讲的是按照国家列出的12个非遗类别将活态流传在民间的非遗表现分别科学立项(入保护名录) 在完整的法律制度保障框架内建成国家、省(市、自治区)、市(州)、县(区、市)四级保护机制,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合力支持,让每一个保护项目在其存在地民间有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条件、传承活动和受传人群,从而确保项目能达到真正获得既活且真原址保护传承弘扬的目的。这是一桩近十来年才兴起和铺开的新事物。它触及民间传统文化的面比以往更宽,更深进,更多角度,也更为具体,和以往明显有别的优点是确立和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有具权威性和强制力的法律法规护持,有政府主导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专门管理机构,有清晰明确的具有长效性质的法定受护“名录”——保护目标,可有效确保纳入保护范围的项目和相关文化表现处在受法律保护、官方呵护、非遗主人大众直接担当维护养护与传承弘扬主角的状态中,能免除或大幅减少非遗因失管失顾而自生自灭——不知不觉消逝或遭受人为毁损丧失之事再生。如此种种,摆在政府和非遗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事大量都是“新”的,须从第一步做起,所有参与者都须身体力行投入,去体尝行与思合一付出的苦与乐。
恰如应了“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句老话。伴着时间前行,在经历脚踏实地的工作践行之后,非遗保护起步较早的云南终于穿越未知地带,探究并开挖出一条适合自己多民族边陲实情的路,在全国率先有了重要收获:从实践中拟制出较详细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提纲和行动方法;编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遗)培训教材并在全省文化系统全面开展培训;取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亦即非遗情况试点调查和普查的大量成果;对代表性民间艺人(后名“文化传承人”)进行命名;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遗)若干项目(包括含数种专门名称的“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文化保护区”)进行政府层面的正式颁证挂牌命名和具体实施保护;培养、锻炼出一批人才;获得较多行之有效的经验;2000年5月18日先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颁布地方性保护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让工作走入“法眼”视域,使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员行事有法可依,作为更趋规范有效;因上述业绩和行动积累,2003年云南被列为全国首个综合试点省,为全国大面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及时提供有示范意义的经验——于2004年4月文化部在大理市(下关)召开的全国非遗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向来自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领导、代表进行介绍;之后,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指导下,云南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卓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和保护机制,进行了一系列不间断的和实效明显的保护政策、制度、措施落实和宣传、教育、传承实践;2013年3月28日云南省人大通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公布实施,标志着云南非遗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里程。实践出真知,行思酿道理,动手实做与绽放理论之花之间一线相连,这就是云南非遗保护走过和正在继续走的路,它让地处西南边陲的彩云之乡多样性非遗的保护传承结出叫人称羡的硕果。
说到这里,话自然要落到本书上来。云南非遗保护工作之路是无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社会文化工作者、民族文化艺术探索者、引领者和广大民间人士一同走出来的,一路渍洇、镌留着他们的汗水与足迹,每点每滴都值得放声讴歌,嵌入记忆。不难看出本书是为着这个目的孵化出来。它在取了个《源于实践的思考——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微》的亲切近人书名的篮筐内,盛放着源自亲身实践与思索结出的果实——专题研究、评论报道、培训教程、保护项目和传承人情况调查、附录等几个篇章,通过记录、探研,以专业素养和相关文化艺术知识支撑,用平实畅达的语言,向我们如实记述了作者亲历的云南非遗保护工作的许多值得记住、研析、赞美的事件、活动、资讯、相关情况及工作过程。思光情采,不乏火花喷溅,字里行间贯注着作者对事业的热爱、挚守、勤奋与深情,从书名到内容俱印证着前述云南非遗工作实情及其透现的基本道理。看过本书,读者从中会感到实践出真知并非虚说,知识从行动中来的真谛是人人应该谨记的。
需特别提及的是本书出版对群众文化亦即社会文化工作者来说谅必会产生积极的启迪作用。记得十多年前在石林小箐村出席云南全省文化馆系统民族民间美术学术研讨会暨优秀论文颁奖会时,在祝贺各地文化馆一批民间美术工作者写出若干有特色有价值论文的同时,笔者曾就当时一些群文(社文)人士谈及“工作忙没有时间搞研究”的困惑表达见解,建议大家不要孤立看待事物,学习、工作与探索研究实际是个统一体,只要有心,养成爱学、爱记、爱整理的习惯,完全可将工作过程变成一个有实践、有体验、有观察、有钻研、有总结(包括文字总结)的“做学问”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和图片等不止是翔实难得的资料,而且好多就是实在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是自始至终和“民族民间”编织在一起的群文(社文)工作者的特有优势,不该忽略,这次会议能看到这么多出自群文(社文)工作者之手的好文章即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明。如今看来,本书作者实际就是这么做的,是书即是她在群文(社文)工作和非遗保护工作过程中的行与思的结晶,这个源于实践的成果应是一个特别值得肯定和推介的例子。有样于此,相信类似的和其他类型的有关非遗保护和社会文化的“从实践中写出来”的大量新作涌现,将不会久待时日。
近时有关非遗的文墨出现不少,现象可喜。惟细加注视,其内“快餐式”的“间接”之作亦即利用现成资料“拼贴”并加以遐想式的“升论”“泛论”者不在少数,言之空泛无物,让人无法从中找到贴实有用之点,明显和非遗保护实情存在距离。相形之下,对非遗保护工作颇有助益的来自亲历亲为者的“第一线报告”式的基础性作品和以科学严谨态度经过认真调查、体验、研析著撰的作品却显得太少。这种情况须作改变。愿本书问世能给人带来一些启思和推力,以期让非遗保护工作和非遗学术探索继续前行,步向新的高度。这不仅是时代需要,工作需要,而且是文化艺术工作者、非遗保护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所特别期待的。
2013.10.25
注释:
1、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1.民族语言文字、2.民间文学、3.民间传统音乐、4.民间传统舞蹈、5.民间传统戏剧、6.民间曲艺、7.民间传统美术、8.民间手工技艺、9.民俗、10.民间传统医药、11.民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2.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传统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