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理论研究

浅析楚雄州彝族的岁时节庆及其传承保护

来源:楚雄州文化馆 日期:2011-10-11

    内容提要:多姿多彩的彝族岁时节庆,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楚雄州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州彝族的岁时节庆出现了民族特征、民族韵味和节庆氛围日益淡化的趋势,为了应对这种现象,必须立即采取一系列传承保护的措施。
    关健词:楚雄州彝族   岁时节庆  传承保护

    楚雄州境内彝族支系繁多、称谓复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40多个不同的自称和他称,1958年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前归并为“罗罗”、“俚濮”、“诺苏”、“纳苏”等13个支系,分布于楚雄、牟定、双柏、南华、武定等州境内的10个县市,各个支系之间历史源流相同,风俗习惯相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窥

    楚雄州彝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彝文、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岁时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内的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汉文史志称为“倮文”、“罗罗文”,亦称为“毕摩文”,常用的彝文约有2000个字,书写一般从左向右,目前已收集到各种彝文古籍抄本、刻本近千部。
境内的彝族经典性的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分别有分布于姚安、大姚、牟定的《梅葛》,分布于双柏县的《查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叙事长诗《赛玻嫫》和民间传说《三女找太阳》。
    彝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音乐、舞蹈、彝剧、绘画和雕刻等种类。民间乐器有龙头四弦琴、小京胡、二胡、笛子、唢呐、响篾、闷笛、葫芦笙、镇南月琴,民间曲调有梅葛调、阿塞调、左脚调,民间歌谣有劳动歌、苦歌、情歌、山歌和儿歌,民间舞蹈多姿多彩,分歌舞和乐舞。歌舞流行最广泛,最普遍的是打跳(又称踏歌、调歌、左脚舞等),乐舞中最具代表的是芦笙舞、三弦舞等。楚雄州还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的民族戏剧——彝剧。
    楚雄州彝族的岁时节庆,大致与汉族相同,除农历四月、九月以外,每月都有节日,如正月春节、元宵节、二月过小年(二月八)、三月清明节、三月会、五月端午节、六月有六月六和火把节、七月中元节、八月中秋节和尝新节、十月有十月年、冬月有冬至、腊月过除夕等,这些岁时节庆,可以说是彝汉民族共同的节日,只是由于风俗和生活情趣不同,而各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楚雄州彝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有赛装节、插花节、三月三花会、三月会、火把节和小凉山彝族的冬年节等。此外,还有彝族的跳虎节(三笙节)、马樱花节、杨梅节、秋会等集会性的节日。可以说,楚雄州彝族民族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不断,可谓这方唱山歌,那方跳左脚,这方乐器响,那方打跳忙。
    楚雄州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瑰丽的文化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建设楚雄州民族文化强州,要以岁时节庆文化为载体,加大保护、传承的力度,以岁时节庆为文化平台,创造岁时节庆经济,打响地区民族文化品牌,推动楚雄州文化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岁时节庆的特征与演变的趋势

    楚雄州彝族民间盛大的传统节日,其起源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岁时节庆的起源,与娱乐交游、原始祭祀、降妖伏魔、除暴安良等各种社会诉求有密切关系。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复合性方向演化,使综合性、复合性成为当今楚雄州彝族岁时节庆的显著特征。
    比如,大姚县和永仁县的彝族赛装节,源于土主崇拜,在传承、演化过程中融入了农耕祭祀、情爱交游、商贸交易、娱乐狂欢、服饰展示、歌舞打跳、饮食文化等内容。楚雄州彝族的岁时节庆,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无论是赛装节、插花节、三月会、“六月六”、火把节或是杨梅街节、秋街节、服装节等,无不给人以遐想和深思。这些综合性的节日,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得到充分展示,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途经。
    随着时代的变迁,楚雄州彝族的岁时节庆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岁时节庆的民族性、原创性、以及整体氛围日渐淡化,对文化多样性构成威胁。
    首先,民族传统节日的传统性、民族性日渐淡化。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民族的、传统的岁时节庆有淡化、
    甚至逐步消亡的迹象。有些极富民族特色性的节日,活动范围在缩小、地点在改变、影响面不断减小。比如,牟定县化佛山山顶的秋会、柜子山“六月六”、“尝新节”、“猎神节”等传统节日,原来宽阔平坦的天然跳脚场、成排的羊汤锅灶洞已被杂草木枝覆盖,赶场的热闹气氛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县、乡牵强附会,搞菌子节、杨梅节、情人节、水果节、旅游文化节等等,虽然打着节日的旗号,但和真正意义的节日毫无关系,完全是一种谋求经济利益的商业化行为。
    其次,民族韵味淡化。
    相延至今的彝族传统节日很多,但是在节日现场,已很少看到原生态的民族服饰登场亮相,很少看到彝家儿女天真、纯朴、忠厚的面容,听不见原创的、高亢甜美的民歌,闻不到羊肉汤锅青松毛酒的醇香,很难看到喝着松毛酒、弹唱彝家山歌小调的情景。节日里,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千篇一律的汉族化的服装、饮食风俗、做生意的叫卖声,几乎看不出传统节日的民族韵味。
    再次,传统节日的民俗氛围淡化。
    在节庆期间,原生态的民族民俗的要素越来越少了。打跳场上,那些跳左脚舞、芦笙舞和对山歌曲子人,很少有人穿着本民族服饰,礼仪接待喝拦门酒时,酒杯由牛角改为瓷杯,喝的酒也由彝家甜米酒换成了红葡萄酒。即便在山区,已很少看到彝家的木垛房、土掌房。总之,民族传统岁时节庆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文化现象,其传统性,民族性正逐渐淡化,正被外来文化所浸扰、乃至被逐步代替。
    面对市场经济的洪流,一般的对民族文化的流失,民族民俗风情的弱化现象孰视无睹,致使原生态人文环境、自然环境遭到的破坏日趋严重,现代化的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比如,彝族文化浓厚的大姚昙华山的彝族民居建筑、服饰、祭山、祭龙、爬草楼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已经面临传承中断的危机。通晓本民族传统、习俗的毕摩以及世代以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可能在10年内消失,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毕摩,对本民族的历史和礼仪知之不多,很难主持较大规模的祭祀仪式。昙华山“插花节”已难于看到成片的“马樱花”,岁时节庆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减弱。姚安马游村作为“梅葛”的发祥地,世代相传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将濒于消亡,在彝族岁时节庆活动中也很难听到“创世梅葛”调,渗杂的是变了味的调子。10多年前,50多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吟唱大段“创世梅葛”,但目前能吟唱的老人不到10人,中青年人已基本不会唱,也不愿意学唱,梅葛已无法传承下去,将成为最后的“绝唱”。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展开,楚雄州彝族传统文化出现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新气象。
    近年来,笔者多次深入到左脚舞的故乡——牟定的蟠猫、凤屯腊湾彝族村,“梅葛之乡”姚安的马游村,咪依噜的故乡——大姚昙华山,永仁直苴赛装节的现场观摩、学习、考察,总体感觉到,这些地方的民族岁时节庆氛围出现了恢复性增强的喜人现象。当地党委政府对原生态的民族岁时节庆保护意识在增强。一些中小学生和青年男女在岁时节庆活动中都穿上自己或母亲缝制的民族衣裳,大胆展示自己。岁时节庆活动场所已铺起青松毛,搭起青棚,开展民族民间山歌小调擂台赛,摆起了彝家羊肉汤锅宴。特别是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大量国内外媒体的涌入,炒作宣传,昙华山的插花节、永仁的赛装节、楚雄州的火把节、牟定的三月会等节日的影响面在不断扩大。民族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活动项目逐步恢复。
    从全州范围来看,楚雄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州、提升彝州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战略构思。政府筹措千万元巨资,10年内着手翻译100册《毕摩经》经书;投资四千五百万元将彝族十月太阳历法打造为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项目,并成为楚雄州彝族文化的亮丽名片;招商引资数亿元,在楚雄州开发区黄金地段建设集彝族民居、民俗表演、民族旅游用品展销、彝族饮食文化服饰展演等为一体的“彝人古镇”,重现千万年前彝族先民们的田园,休闲生活风景。这些重大举措,无不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迈出了示范性、关键性的一步。
    “楚雄州火把节”,从2006年起统称为两会一节,即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中国彝族文化展演会暨中国楚雄州彝族火把节。民族工作部门从全州彝族聚居区抽调了千余人组成民俗表演队,穿上彝族盛装,搞千人点火把民俗表演;体育部门开展相应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系列的民族民间对歌赛、彝族酒歌大赛和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制作6.8米高的创吉尼斯纪录特大“火把”向世人展示火的热度;旅游部门则组织民族工艺精品进行展示。可谓是多管齐下、异彩纷呈,彝族岁时节庆的“彝味”在增强。
    传承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实际就是普及,没有大众的参与,传承就很难实现。楚雄州师院马旷源教授在研究楚雄州民族文化课题的报告中指出: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承,主要在打跳场上,在火塘边上,在婚丧场合中,在父老乡亲的古歌古调中完成的,它是潜移默化的,从你一生下来就生活其间的文化氛围中。虽然受到流行音乐、卡拉OK流入的影响,老一辈毕摩、老歌手渐渐作古,后继乏人,但各级政府的重视,尤其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国家、省、州、县四级保护名录的建立,国家、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们民族岁时节庆活动注入了活力。
    在牟定、武定、楚雄、禄丰等县市建立了民族小学,搞双语(汉语、彝语)教学,校服统一着民族服装,课间操教彝族左脚舞、开展摔跤、磨秋千、双捌、爬油杆等体育活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在这些地方得到充分展示。
    就拿全州各地的民族节日活动来说,决策者们也不断意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有一些保护性的新措施。比如,在插花节中,政府组织推选“马樱花”女,并发动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栽培马樱花树,逐步恢复被人为破坏的植被。又如,楚雄州“火把节”期间举办彝族“太阳女”选拔赛和民族民间对歌,充分展示彝族甜美的歌喉、亮丽的服饰、优美的舞蹈和彝家人聪慧的头脑。再如,禄丰、广通“六月六”期间举行男女青年自由交友、互赠巧克力、送绣花鞋垫,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增添了活力。

三、岁时节庆传承保护的思路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岁时节庆文化,怎样保存其“原汁原味”?怎样进行传承保护?传统岁时节庆文化活动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彝族岁时节庆的传承保护要在“彝”字上作文章,在民族性、传统性上下功夫,在特色上找切入点。这样,岁时节庆才有看点,才有民族文化底蕴作支撑点。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传承场,传承场与传承方式是统一的。传承,不是指文化的传播,而是指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历史上,楚雄州彝族的传统文化,大多是通过生产过程、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宗教典礼、社会伦理、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等六种途径传承下来的。
    具体到一类或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以下两种传承模式或者说传承的方法,在楚雄州彝族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是父子相承。彝族毕摩遵守以世代家传为主,祖父开始从事毕摩职业,一代一代往下传,父死子承。同时界定了传男不传女,毕摩没有儿子,则传给侄子和招徒,女子没有从事毕摩的权力和机会。二是师徒相承。大姚昙华山毕摩李学品、双柏彝族面具制作艺人李开富、佘昌才,大姚陶瓷工艺艺人谢富国、武定石雕艺人付智远等都是师傅将技艺传给徒弟。
    全面保护楚雄州彝族的时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通过传统的传承途径、传承模式和传承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第一、增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提高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自觉性。
    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要紧紧抓住中央、省、州、县对保护文化遗产政策措施出台的大好时机,切实增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打响“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主题口号,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认识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的瑰宝。在上项目、搞开发、组织岁时节庆时,必须紧扣民族文化这个灵魂,绝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要采取积极有力措施,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部署。
    第二、唤起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和自觉的传承保护意识,树立保护传承民族文
化的自信心。
    楚雄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传承保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族民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对主要民族之外的弱势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注重加以保护与传承,防止其在变异中消亡。要知道,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能用某一个标准,去鉴定或取舍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用汉族文化去取代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第三、开发与传承并举,让本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化之中,要面向山外,面向世界,使本土民族文化得到以发扬光大。
    就楚雄州而言,应当考虑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搞民俗旅游开发,使民族文化与旅游业有机地融合起来,开发特色旅游。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枯燥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这些观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二是可以开发民族服饰、民族器乐、装饰品、生活用品民族手工艺品,三是综合开发民族饮食业,四是建设集民俗风情展示、歌舞乐展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族风情园、文化园或民俗村,五是综合开发利用民族医药、体育、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资源。
    第四、科学规划、重点传承。
    抓住国家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以国家、省、州、县四级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依据和重点,建立民族文化教育保护传承区域和重点地带,建立不受外力影响破坏的、长远的传承保护区。
    第五、加强立法建设,做到有法可依。
    要借助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东风,由宣传、文化、旅游、民族及彝文研究所、社科部门联合组成强有力的专家学者班子,针对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制定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地方条例、法规。用法规来规范政府、社会各界和公民的行为,并将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建立多形式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传习馆。
    从2006年开始,经过州县政府文化部门和县乡文化馆站的努力,全州8个县市9个示范性文化站,建成了小型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作了重要尝试。征集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资料,配上文字和图片进行展示。同时,借助乡、村文化中心(站)室,举办民族文化传习班,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演示、研究等功能融为一体,开展传承保护工作。
    第七、举办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既有传承,又有发扬。民族传统节日的举办,能吸引本民族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对国外游客、四方客商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楚雄州火把节,组织全州10个县市1000余人的民族民间礼仪表演团,在市民广场、桃园湖广场和主街道进行民族民俗和歌舞展示,并在彝族民居特色突出的彝人古镇开辟工艺品一条街,举办民族工艺品及民族服饰的展销,在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组织原生态民族歌舞展演,请全国知名艺术家和领导点燃世界第一大火把,并举行民族民间赛歌对歌会,举办酒歌大赛、民族竞技体育比赛,在政府定点接待点开展民俗礼仪接待和歌舞伴餐等活动。
    第八、加强对毕摩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在建立目录档案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带徒传授技艺和才艺,并对有突出贡献,年老多病的老艺人、毕摩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第九,加大投入,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资金、人才和智力保障与支持。
    要逐步完善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的投入制度,给予倾斜政策,政府设立民族文化发层基金,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给予支持。同时吸引民间资本、人才、社会力量捐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进行投资,政府在土地、税收经济杠杆上给予重点扶持、优惠,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的开展。

文章:邵平(楚雄州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