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理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文身

来源: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日期:2011-10-10

    内容提要:傣族文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从中可以解读出傣族先民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傣族的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研究古老的百越群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 : 傣族文身      特征     价值     保护

一、傣族文身的特征及价值

    西双版纳傣族以傣泐为主,另有傣雅、傣讷等支系,与我国南方的壮、侗、水、布依等民族,同属古代的百越族群的后裔。
    傣族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由于所处的特殊区位和汉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和交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对傣族祖先来说,自然界一切都带着神秘的色彩,当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威胁他们的生命时,他们除了本能的躲避外,唯一能求助的就是幻想中的神灵。为了求得神的庇护,他们除了把所能获取的食物供奉给神,还以自己认为最能表达对神的敬畏的虔诚方式——音乐舞蹈和“断发文身”等方式来求得神的欢心。这样就形成了奇特的习俗——文身。
    在中国,文身是古代百越族群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傣族先民有染齿、文身绣脚等百越族群遗俗,故史籍有“金齿百夷……男人文身”的记载,民间也有“蛙腿尚有花纹,男人之腿岂能没有花纹”之说。
    傣族文身,傣语称作“沙墨”,即在男子身体躯干、四肢上刺文刻花,是傣族由来已久的古老习俗,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因此也流传着多种版本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古时候,傣族居住地方水中有一种叫“批厄”的水怪,捕鱼捞虾的渔民经常受到它的攻击,致使人们不敢轻易下水。有个叫艾辟节的穷人,为了赡养多病的老母亲,就不顾安危下河捕鱼,无意间捕获一条龙王幼女变成的鲤鱼。龙王急忙派大臣到岸上来营救龙女。艾辟节得知鲤鱼原是龙女,答应亲自把她送回龙宫。大臣在艾辟节腰间、身上画了一些奇特的花纹后才带他入水去见龙王。水怪“批厄”见到艾辟节浑身上下的花纹,惊惶失措地逃跑了。艾辟节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给乡亲,人们就学他在身上刺文刻花,以避“批厄”侵害。文身的习俗就此流传了下来。这一传说与《汉书•地理志》所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十分相似。
    关于文身的另一个传说是:远古时候,天上没有太阳,天地一片混沌的时候,魔鬼把为傣族祖先带来光明的一颗高挂在菩提树上的夜明珠偷走带到天边,藏了起来,世界一片黑暗,人们处在一种即将毁灭的灾难之中。一个叫做“宛纳帕”的小伙子,他带着长刀弓弩踏上征途,决心把夜明珠夺回来,让光明重照人间。为了方便一路上保存有关标记,他见路边有一种流出黑树浆的树,宛纳帕就用硬刺把皮肤划开,让黑树浆渗进皮肤里。当他浑身刺满了花纹找到魔鬼时,吓得魔鬼抱着夜明珠准备逃跑。勇士宛纳帕杀死魔鬼,夺回夜明珠,靠着身上的标记返回家乡,把夜明珠重新高挂在菩提树上。当人们重见光明时,全身刺满花纹、满头白发的英雄宛纳帕却累倒在地,离开了人间。为了纪念他的英雄壮举,男人们便开始在身上文刺各种图案,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以寄托对英雄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怀念。
    文身,傣语叫“沙墨”。傣族的传统审美观念认为“是男人就要文身,越多越好;女人要漂亮就要擦粉,越白越好”。在宗教思想和审美观的支配下,男孩进佛寺当了和尚长到十一岁以后,就可以文身了。文身者在父母的安排下,请好会文身的师傅——波虎。波虎多为二佛爷还俗的“康朗”,除了通晓傣文,还要具备巫术、医药等方面的知识。波虎把文身图案样本让文身者选好喜欢或需要的纹样,便在选定的日子举行仪式进行文身。也有的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大佛爷或祜巴画好咒符、咒语然后由文身师傅照图文刺的。
    文身时,一般是在波虎自己家里设祭坛,也有的是把祭坛设在文身者家中或是选择在深山、四面环水的孤岛上。文身之前,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佛保佑,然后询问文身者的生辰和健康状况,决定文身措施,分一次或数次文完。在挂上文身祖师“波虎乌不查”的画像(此画像已在“文革”中被焚毁。据老人描述,波虎乌不查是一个发须直竖,双目圆瞪的恶魔,手持符箓,长一对獠牙,浑身上下汗毛密布)后,摆好一张篾桌,上铺一块新白布,插一把纸伞,摆一匹布及香蕉、甘蔗、蜡条等物品。文刺开始,由文身师傅“波虎”用铁皮铜皮做成的傣族称为“梅墨”方棱形铅块,顶端装文刺用针的文身工具进行文身。文刺针排列有多种形式,用以文不同的图案或文字。刺纹的种类有鳞刺(鱼鳞状)、蕨刺(蕨菜嫩尖状)、字刺(傣文字母状)、形刺(各种动物状)等。文身时,一般使用非常细腻的黑烟灰或蓝靛叶子汁作为颜料,调上具有清凉消毒作用的动物胆汁。如果文身者要求,也可用其它植物或矿物颜料文成绿色红色等颜色的图案。为减轻文身者的疼痛,文身者可先喝下适量鸦片水作麻醉剂再行文刺。文身的部位分整体和部分文身两种,由文身者自定。一般文遍全身者,要分数次才能完成。图案文完后,为使所文图案清晰,波虎还要用不同的颜料在所文之处擦拭一遍,然后用消毒的药水或动物胆汁稀释后把颜料擦干净,文身即告一段落。麻醉过后,文身者全身红肿,痛痒交加,至少要一个月方能脱痂恢复,留下永不褪色的纹样。有意志不坚者中途而废,终身被耻笑不说,即使炎热季节,也不敢脱衣裸身。意志坚强至文身完成者,在未痊愈一个月内,要在自家门上做上标记,不准陌生人进家,忌食被别人、老鼠咬过的食物和狗肉、羊肉等。
    文身者恢复健康后,便成为傣族真正的男子汉,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族人的尊敬。不过,虽然他的身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神力,但还必须遵守不杀生,不偷盗抢劫,不发生婚外性关系,不说谎话,不骗人钱财,不准从晾晒的女人筒裙下和桥下经过等禁忌。
    文身是傣族的传统习俗,是贝叶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袭于百越族群远古习俗,是族群识别的重要标志。文身是残酷的原始艺术,文刺过程中要承受巨大痛苦。傣族文身与宗教巫术相结合,派生出以黥、刺、文、墨为主的多种文身方法,即在皮肤上刺纹,留下印痕或图案;镶嵌,就是把皮肤切开,将刻有图案的金属片或金银宝石嵌入体内,等皮肤长合封口即成;也有将图案刻在金属片上或画在纸上,用布包裹,系绳线挂在脖颈上或戴在手臂或悬在腰间;还有将图案画在布上,缝制成挎包挎在肩上;若遇战事,则将图案画在一件件白色“神衣”上,出征时披挂在身,以求神灵护佑等。文身与巫术结合,过去盛传它有“逢凶化吉”、“刀枪不入”的神奇功效。
    傣族文身具有以下特点:
    1、文身是傣族男子的重要特征,相当于“种族证”和“身份证”,不文身则被认为是背叛傣族,不再承认他是傣族子孙,将受到社会特别是妇女的歧视。傣谚称:“石蚌青蛙的腿都是花的,哥哥的腿不花就不是男子汉”。“有花是男人,无花是女人,有花是好汉,无花是白水牛”。男子文身是壮美的标志,是勇敢英武的象征,极受女人青睐;不文身则被视为“分不出公母的白水牛”,甚至娶不到老婆。所以,过去傣族男子人人文身,通常在12~30岁之时进行文身。
    2、傣族文身成为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方式。文身不仅只是原始巫术咒语护身的方法,而且成了膜拜佛祖,推行佛学佛理,利用佛教礼仪,符箓令牌护身的法宝。例如,认为文虎王“帕雅奢轰”图案的即可防身护体,“刀枪不入”;文孔雀“糯永”图案就漂亮好看;文佛经书名《阿拉罕》的就得佛祖保佑,“刀枪不入”;胸、背文上巴利文和咒语句,“枪打不着”等。文身名目繁多,不仅仅为了好看,主要是靠它驱邪护身,是人们幻想中的“护身符”。
    西双版纳傣族同时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身图案也就具有二元宗教文化的特点。文身图案种类多,表达文身内容的图案种类也十分丰富,归纳起来有以下集中形式:线条花纹,有直线条、曲线条、水波纹线条等。.图案花纹,有圆形、椭圆形、云纹形、三角形与方形图案。.动植物花纹,有虎、豹、鹿、象、狮、龙、蛇、猫、兔、孔雀、金鸡、凤凰以及树或草的叶子、花朵等,.文字,有巴利文、傣文、缅文、暹罗文等字母或成句的佛经、咒语、符箓等。.其它还有人形纹、半人半兽纹、佛塔纹、工具纹等。
    傣族文身是古代百越文化龙蛇图腾的珍贵遗存。《汉书•地理志》载:“越人常在水中,固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文身断发,以像鳞虫,以避蛟龙之害”。我国传说中的龙往往是指现实生活中的蛇,把自己装扮成龙之子,使龙以为己类而不加伤害。就是说,把龙蛇奉为老祖宗和承认自己为其子孙,既与祖先崇拜有联系,又与蛇图腾崇拜有联系,是古代百越文化的典型。傣族中至今流传着以蛇为祖先和人化为蛇的神话传说。傣文《泐西双邦》说:勐泐王召法弄茂罕,为返老还童服用仙药“雅补萝”,但又没有严格遵守规矩,于是变成了人头蛇身的神。傣族文身习俗沿袭至今,极其难得地保存了百越族群祖先崇拜和龙蛇图腾崇拜的证据。
    3、文身是打开傣族古代社会文化神秘之门的钥匙。古代社会中的傣族先民,处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对许多自然现象的解释都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如傣族的“呼拉”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是傣族群众心目中既深奥难测,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知识宝库。其中的天文历法,是唯物主义的科技知识。而其中的巫术、占卜、风水,往往又混杂在天文历法和算术之中。掌握一些“呼拉”知识的人,民间称其为“摩呼拉”,而文身师傅“波虎”就是其中之一。在波虎给人文身的多种样式中,有一种是由图案和咒语组成的文饰符号,傣语称作“谚”。“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文在身上,也可以画在纸上,打刻在铜牌、手镯上,作为饰物佩戴在身上作护身符,亦可打在黄金、白银的薄片上镶在皮肤下面。其中,写画在纸上的可以烧了吞进肚里。据称,凡是拥有“谚”的人,都有一种超出常人的感觉和神力,除了能消灾避祸,还能预测吉凶;凡是镶有“谚”的人,都会有一种超出常人的功力,力大无比,打牛牛会死,养鸡养不大,养猪猪会死。再则,身体会特别的热。所以,镶过“谚”的人一般过几年就要取出。此外,“谚”还有特别的功能:某男追求某女不成,如果请波虎文上某种咒语或符箓再去追求,就能如愿以偿,等等。
    还有一种画有图案、符箓或写有咒语的白色短褂,叫做“色谚”,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神衣”。“色谚”的作用比“谚”还要大,除了具有“谚”的作用外,还有刀枪不入的功能。文身及其中的咒语,在傣族中是非常神圣和被崇拜的,能读懂它的人,深知其中禁忌,绝不解释给别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身,从表象上看似乎只起装饰作用,是一种男子汉的骄傲,但它确又带来远古神秘的印记和原始宗教的色彩,是打开傣族古代社会文化神秘之门的金钥匙。
    透过文身图案、符号传达的丰富生动的信息,可以解读出傣族先民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二、对傣族文身进行保护的意义

    文身,是百越族群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是傣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意义。然而,现在中国100多万傣族人口中,按传统标准文遍全身者已寥寥无几了,局部文身者也不太多见。
    追寻百越民族即将消失的古老文身的踪迹和现在的傣族后代不愿再文身的原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难有永恒不变的。有的事物,在演变过程中进一步走向完善和完美;有的则在演变过程中因不被后人接受而逐渐淘汰消亡,文身便将是其中一例。伴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普及,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越来越明白,人们对自然界所发生的灾难已不再畏惧,一切都在向相信科学而不迷信发展,观念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新事物。傣族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虽然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许多傣族青年的宗教意识已在逐渐淡化,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可以说,现在的傣族青年,他们已不愿意再为一个虚无的美丽传说或者是某种根本不能靠咒符实现的目标而去忍受皮肉之苦。因此,承传了上千年的傣族文身,只要现在还文有完整图案的这些长老完全逝世,文身这一现象他们虽然生不带来,但死却要带去,我们就再也看不到承传了上千年、完整的傣族文身了。
    在现代社会,文身、穿孔、镶嵌之类被视为另类的先锋行为。在它们背后,却深深地烙着上千年历史的印记。在世界的许多民族中,文身曾经是古老文明中构成早期宗教与信仰的重要部分。在中国,文身则是百越民族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男性长老的身上,就能得到充分的验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文化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形态,不能重新创造。傣族人民在继承先祖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创造了新的文化;文身却是消失后就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人们对文身的误解,是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好的,就要保护,这是不对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全盘文化”,在社会文化变迁的转型期,这种文化不应当也不可能“全盘”的得到保留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传统”中有价值的那部分。 
    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应当结合当地的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大力抢救与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有机组成部分,应是正确的出发点。 
    在我州,傣族文身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在这些长老们还健在之年,我们文化工作者应把资料拍摄、整理齐全以供我们和后代研究,以便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清楚地理解傣族文身的历史渊源和到了我们这一代为何会消失的原因。

文章:车晋(西双版纳州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