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理论研究

借物表意的祈吉风俗——西双版纳民间守门避邪吉祥物略述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 日期:2011-10-10

    内容提要:西双版纳傣、哈尼、苗、布朗等民族和克木人认为,要免除灾情祸事和邪祟不吉,把住大门(寨门、家门、井门)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创造了若干用于守门避邪的吉祥物及其制做、使用的风俗,人们相信将其挂或镶嵌在门上,便能起到守护人的平安、拒邪祟于门外的作用。此类风俗传统深厚,流传面广,在民间影响很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民族民俗文化和民族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西双版纳   守门避邪吉祥物       文化象征

    祈吉是带着直率、朴素色彩的一种求福避祸观念,属民间信仰风俗之列,是云南民族民间普遍存在的古老文化事象之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渗透着浓郁的泥土气和生活味,保存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同各民族大众关系密切。其内容不仅涉及智慧、勤劳、文明、团结、和谐、安全防护等与人类生存奋斗精神、社会心理和公共道德观念有关的风习、做法,还包含着丰厚的学术价值,是值得关注和进行探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方面。西双版纳各民族的守门祈吉避邪物即是这类文化呈现的形象有趣的典型例证。
    守门祈吉避邪物的出现和其他吉祥物一样有着共同的原因,即:大约从很早的时期起,为了对付艰难恶劣的生存条件,保护、延续生命,人类大概就已注意如何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使自己免于遭受种种不测。这种意识和习惯经过无数岁月的演变,直到今天,仍然在各民族民间普遍地存在着,在一些民族中表现得仍很强烈。这种自我保护观念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通常是以一种或数种全族或全村寨约定俗成的共同使用的标志物来加以体现。这就是避邪祈吉物。它是人们表达抗拒各种灾害疾病祸事,寄寓希望过上幸福安康日子心愿的具象形式,是由来已久的民间风俗。其具体做法是通过赋予某种物质以特定涵义,使其具有形成共识的文化象征意义,把它当作免除灾祸驱赶邪祟迎来吉祥的符号用于特定场合,是人人虔诚信仰并普遍遵从的形式,种类较多,已有很长的历史。不同用途的避邪祈吉标志物很多,其中仅用于“守门”一守寨门、守家门包括守水井(水门)、守路口一项,就有多种样式。这类属于守门避邪的物质形式,在西双版纳村寨随处可见。

一、达寮——傣族守门避邪物

    “达寮”,傣语意为鹞鹰的眼睛。多用几寸至一市尺左右的竹篾片相互交叉错搭编成,形如箩筛底,通许多洞,中间留一个大洞。周围篾片七长八短地伸着,乍一看就像是烂了边似的。大大小小的洞代表眼睛——最明亮的鹞鹰的眼睛;那伸出的篾片像鹞鹰眼睛射出的光芒,代表达寮是“活着”的。
    达寮多挂在竹楼上楼梯后的正门上方。用一根绳或藤子穿着,横挂在门方上面。挂一个,数个,甚至一大串。有的每年换一次。有的挂上去直到烂了才换新的。多数是家里有不吉利的事,如生病,丢了东西、小孩夜哭、老鼠吵得人难以入眠、有人出门在外、狂风暴雨损了房子等,便自己编了挂上,或请“波么”(民间管鬼者——祭司)来念咒后挂上。所以,凡到傣家竹楼去的人,进门时只要一抬头,差不多都会见到门头上挂着新新旧旧的达寮。
    除在人住的屋门挂达寮外,达寮还有以下用途:为牲畜平安,让母牛母猪顺利产仔,让犁田的壮牛不要染病。有些人家在关牛、猪的地方也挂达寮。如果寨子里出怪事,或认为有“外祟”(外寨、外族人带来“不测”)造成不安宁,为了赶走祸源,同时“堵住"可能再度进入的不吉,寨门和路口也要挂达寮。现在多数寨子已无寨门,就在路口或过去有寨门的地方,在树上拉一根绳子,挂上大大小小的达寮。人们相信,鹞鹰的眼睛最亮,什么东西都能及早看见,辨别清楚,有它“守”着,任何鬼祟和不祥的事都进不了家,进不了寨子。因而在人们心里,达寮是带有神圣的意义的。
    寺庙也有达寮。寺庙大门、佛塔供门、佛殿佛龛和僧人住房等均可见到达寮。据佛爷说,吉祥处处需要,佛寺也不例外,因为它是寨子的一部分,挂达寮的主要目的是保寨子的平安。由此而知,民间信仰达寮已同佛教信仰不知不觉交融到一起。达寮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二、尼巴库都——哈尼族丰裕日子的“门卫”

    勐腊哈尼族(爱尼人)村寨过“嘎汤帕节”(新年)时,在中心活动场地上方,要悬挂“尼巴库都”以示吉祥。“尼巴库都”的形状像当地民居的屋顶,呈三角形,用木条或竹条拼制而成,然后用颜色画成花花绿绿的,按一定距离拴上小圆镜、竹木片、红绿缨穗和响铃,让圆镜不断反射阳光,让竹木片和响铃迎风发出响声。这个屋顶似的挂饰,它的主要意义是代表迎来吉利,保住丰收,是“丰裕之屋”亦即粮仓的象征。人们认为,嘎汤帕节除旧迎新,把它高高挂在舞场上空,一方面让所有的人看到吉祥在此,同大家在一起,另一方面,相信它像守护神一样,在高高的上空四处张望着,使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来此侵扰,人们丰足快乐的日子就能够守住。因此,在节日活动场地上,尼巴库都往往不止挂一个两个,而是要挂几个甚至十几个,是各村寨哈尼人自己动手做了拿来挂上的。好些尼巴库都上还写着制做者的寨名或个人姓名,以及制做的时间。相传这是老古辈留下的习俗,最早是用竹子、树枝扎制或编成,寨门、寨外路口都要悬挂,目的是为了起到“堵住”灾祸入侵,守住全寨丰足日子大门的作用。尼巴库都造型别致,独具一格,悬挂起来就像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十分引人注目。

三、蜂房——苗族把门的“千军万马"

    从山上采回的野蜂房,或者家养的蜂房,在割蜜和吃过蜂儿以后,苗族人把大块的留下,用山泉水冲洗干净,然后把它和玉米一起挂在门头上。在秋收以后快到过年的时候,如果走到临近边境的勐腊苗寨,便可看到许多家庭门头上此时都换上了新的蜂房玉米,在阳光照射下,金黄的玉米配着网眼密密的蜂房,别有一番风味。
    这里的苗族人基本上不信什么宗教,有的只在家中设一个烧香的架,为着求吉避邪,实际说不出究竟供什么神或供什么鬼。然而,对于门上的蜂房玉米,则有明确的观念。认为玉米是这里的主食和主要种植物之一,挂玉米是为了盼望年年能丰收。但是,事情常常会难按人意发展,灾害、邪气会不时侵扰人的生活,要丰收,就得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撵走、赶跑,并且不准它们再来。因此,玉米旁要配挂一大块蜂房。因为蜂是养人的,属于人的,蜂房里仿佛有许多蜂带着利箭,好像“干军万马"藏在其中。假若遇上鬼和邪气、灾害,它会用利箭射杀,把它们堵挡在门外,家里会得到平安,这样来年的丰收也就会保住。任何人进入寨子,见到苗家木板房门头上挂着这种吉祥物,再听苗家人讲述内中的故事,谁都会产生浓郁的兴趣,都会佩服苗族同胞的丰富想象力。

四、象牙——克木人饮水和寨门的守护者

    克木人崇拜大象。由于不信佛教,他们对大象的看法不像傣族那样同佛联在一起。他们认为大象是最可信赖的和最有力量的动物,是人的近邻,像亲戚朋友一样。象牙是象的体格、个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可以给人招来福气的吉祥物,因此常仿象牙的形状,做出象牙造型,安置在水井上或村寨路口,借以表示守住水源不会枯竭,守护村寨不受灾害祸事侵扰。勐腊曼暖远克木寨的水井上就树立着用灰泥石头做成的象牙标志,据说那是水源充分和水源洁净的象征。人们认为,那是同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水井在寨边,如同寨门一样,那象牙形装饰也就同时起到守寨门的作用。由于象牙形装饰做得既像真象牙又比较夸张,因此看上去很美,使人觉着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上述民族的守门护吉的象征物亦即吉祥物,具有以下特点:
    1、是一种带社会性的普遍风俗
    这些避邪吉祥物在上述各民族区域内是一种代表全族共同观念的东西,久已相沿成俗,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像达寮,除傣族村寨举目可见外,邻近民族有的也一样使用,叫的名称和悬挂方法和傣族基本相同,说明这种文化习俗并不受民族或区域的限制。同样地,对象牙的崇拜傣族也有,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些差别。同一地区各民族各自采取的避邪求吉方式,都会受到其他民族的理解,以至于相互不知不觉地习仿。这种各自按自己方式守门守福和求吉利保平安的情况,使同一地区各民族之间都会产生不管在哪里都会安宁的感觉,因而相互之间都十分支持各自采取的做法。
    2、观念上的共同点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各民族,由于那里江河纵横,森林密布,一方面自然条件优厚,给人以种种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毒蛇猛兽、自然灾害较多,又给人造成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这里居住的民族祖先们,在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同时,常常会感到自己的力量——人的力量难于对抗自然造成的种种威胁,因此便产生了希望借助神力以保存自己的愿望,希望把“神力”嫁接到人身上,上述避邪守门的吉祥物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逐渐创造出来的。据傣族民间传说,达寮早在人类还住森林的时候就有了。那时达寮很大,像栅栏一样,挡住人住的地方,不让野兽来侵扰。这个方法很有用处。到了人会盖房住进房子以后,人把达寮搬到房子周围做了栅栏,又把它小型化以后挂到房门上,作避邪之用。类似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他民族也有大同小异的说法。说明这类习俗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同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
    3、存在中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以及外部文化观念的冲击,目前“守门”观念及其相应的祈吉避邪做法也开始发生变化。总的说来,有逐渐淡化的趋势。例如,靠近城镇的傣族居民,现在盖水泥砖混结构房子的逐渐增多,有的在墙上门框上贴了瓷砖,门上安装了加保险的防盗锁,这样就适应了当今贼盗比较多的情况,“守门”主要靠结实的门和锁了,因此过去傣家出门不扣不锁只寄望在门头上挂达寮保护的观念和做法可以说己全无用处,上述房子的主人自然就不一定再挂达寮了。由于怕偷,家家暗锁加明锁,注意力集中在锁上,因而达寮的位置已明显下降。比起十多年前少了许多,在景洪、勐海城镇附近的村寨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只有仍住传统竹楼式样房子的寨子和离城远一些的寨子,及像苗寨、哈尼寨、克木寨所处的较偏僻的地方和山区的村寨,守门守福和避邪的吉祥物仍很盛行。唯一的变化是吉祥物上有的加了一些新的装饰材料,如尼巴库都,普遍比以前做得更美和更现代化。
    西双版纳的上述守门避邪吉祥物,在邻国老挝以至泰国北部的泰(傣)、老、高棉(克木)、阿卡(哈尼)等同民族居住区亦可见到。这些不以国界为限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各国各地区民族某些历史文化经历的相似性和相互交流影响的实情,值得进一步深入考察研析。这类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民间风俗,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玉腊(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