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理论研究

从壮族绣花鞋看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与保护

来源:文山州文化馆 日期:2011-10-09

    内容提要:本文选取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那伦乡那朵村为样本,从款式、造型、色彩、材质、针法等角度,对壮族绣花鞋的特色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还简要介绍了壮族绣花鞋的用途和作用、分析绣花鞋工艺传承的潜在危机、探讨绣花鞋工艺发展与保护的理念。作者认为:不能抛开保护来谈发展,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应体现和强化绣花鞋自身的艺术价值,不偏离不丢失固有特色。
    关键词:壮族    绣花鞋工艺     保护     发展

    无论是农历的“三月三”,或是迎亲嫁娶、乔迁新居等喜庆日子,在滇东南的壮族村寨,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结伴相约、身着盛装的壮家妇女。她们的脚下仿佛一朵朵一簇簇五彩的云在游移,定睛看去,原来是壮家妇女脚上的一双双绣花鞋。
    壮家妇女聪慧,心灵手巧,擅长刺绣是她们以生俱来的习性。广南县的那伦乡那朵村,是一个壮族侬支系聚居村,村中80%的中老年妇女都能从事刺绣,她们绣制的绣花鞋最具代表性,绣花鞋工艺在方圆百里都负有盛名。农闲时节,她们就互相邀聚在屋檐下或是庭院中,飞针走线,切磋刺绣技艺。她们不但擅长于花鞋的绣制,还擅长花背带、花围腰、花腰饰、花门帘的精绣细织。不论在造型、色彩、图案,还是刺绣工艺水平,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

一、绣花鞋的特色

    那朵村壮族妇女制作的绣花鞋按造型分类有五种款式:女式平头鞋、园口鞋、方口鞋、筒鞋、小孩猫头鞋。小孩的猫头鞋是周岁时穿的;妇女的园口鞋、方口鞋为日常生活穿着,平头鞋属盛装;筒鞋为老人天寒时所穿,鞋头尖翘,绣有图案装饰,从踝部往上10厘米的筒形部分厚实、柔软,极为保暖。 
    几种款式中,平头鞋当地壮语称“嗨袢”,是绣花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大都在节庆盛宴时才穿。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丰富,整个鞋面绣满图案。鞋尖呈小方形,尖部的两个折合处,用黑色布滚边缝合装饰,形成突出的轮廓。鞋面由扣袢分为前后两部分,腰部扣袢的设计主要用以调节鞋的大小、松紧。无论你到谁家,谈起绣花鞋,女主人都会热情地从楼上抱出十双八双新旧不同的各式绣鞋和未完工的半成品绣片图案、彩线家什等物,让你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一)绣花鞋的图案:生动质朴  色泽文静 
    造型。一个民族的艺术,显现的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精神和文化特征。在壮族侬支系的绣花艺术上,同样能显现他们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他们崇尚自然、勤劳善良、淳朴聪慧的性格。
    侬支系绣花鞋图案多以花、鸟、松、鹤、鹿为题材。花有菊花、桃花、梅花、牡丹及各色的野花;鸟为燕子、喜鹊、凤、鸳鸯居多;昆虫多呈现蝴蝶、蜻蜓、蜗牛,还有以白兔、水母鸡、螃蟹、虾为内容的。绣花鞋图案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每一鞋面的图案都少不了花卉,抑或全图案均体现花卉,要么花卉与蝴蝶、飞鸟与花卉、松鹤花蝶组合等等,千姿百态。
    一般而言,民间绣花鞋图案造型较概念化。其简洁、变形、夸张的平面造型手法,体现出极强的装饰性。壮族侬支系妇女的图案造型特点是不太讲究物体固有结构,不写实,而是注重追求画面的质朴美、装饰美,较写意与抽象。当然,也不排除驾驭造型能力不足的可能。在变形夸张中,删繁就简,省略一些细部及次要的,形成简洁装饰图案。她们的图案造型多来自记忆造型,再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意愿。她们把产生劳动和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形象,凭记忆中保留的印象片断,通过自己审美情趣的整理组合而成,是他们的审美思维以及审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此即为造型的同时,必然造意之逻辑。如此,图案形象也才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如蝶之造型,有对称的、侧向翻飞的,有的仅用彩丝线勾绣轮廓,不铺面,有的加以纹样美化,更有夸张变形为似花似蝶的。鸟的造型多为展翅飞翔状,结构简洁,有“笔断意连”的效果,别有韵致。
    民间图案不受透视、比例、结构的制约,随意性强。艺人根据自己的意念,创造自我的精神理想境界。把所要表达的物象同时展现,没有自然界中的大小客观比例,不受自然的束缚,是认知过程的自由释放。这种时候,造意重于造型,突出的是精神需求,表达出率真的美感。画面中常把飞鹤与蝴蝶等置于同处,大小比例趋于一致,再以松枝和花朵等物搭配。 
    就那朵村壮族侬支系的鞋面图案而言,单纯花卉图案大都采用对称法,植物与动物组合的图案,侧重于均衡布局的较多,也有二者兼顾的。艺人罗志刚(女)绣的一花蔓作品图案,花与叶大小渐变,由鞋尖延伸至鞋腰,妖绕多姿,舒展有致。在不自觉中体现出节奏与韵律的基本美学法则。
    色彩。那朵村壮族侬支系民族的绣花鞋,不但图案丰富,造型生动,且色泽淡雅文静。
    壮族侬支系的生活着装多以深色或冷色为基调,靠领口图案、腰饰、绣鞋、银链、银饰等点缀,以突出装饰。绣制图案崇尚淡雅,色泽搭配多为同类或近似色,逐渐远离红绿对比强烈的色彩。图案用色多采用渐变手法体现,或红中透粉,橙中现黄。不论红的花、黄的花,还是紫的花,其外缘最终均过度到白色,这是当地民族的个性喜好。鸟蝶的色彩搭配也十分随意、大胆,部分遵照自然的色彩,更多的则是掺入自我意愿和情感因素,往往把丹顶鹤、燕子等装饰为锦鸡般艳丽。小草、藤蔓则随丝线本身固有的色彩浓淡渐变,显其自然。与那朵村相邻的小广南壮族村的绣鞋,图案内容、造型风格与之基本相同,色彩则稍显艳丽,具有地域的差别性。
    壮族侬支系民间绣品的随意性和表现个性的主观创作意识较强,它体现出各自的心理结构和各自的审美思维。所以,要绣出一件好作品,民间艺人既要手巧,还要心灵。大凡壮家的节庆集会活动,盛装下的一双双绣鞋会让你眼花缭乱,在千百双绣鞋里,也难找到一双完全相同的,你只能评判哪双绣工好,哪双色泽鲜,哪双图案更适合于你的味口。壮家绣花鞋工艺之美,并不是制作者在掌握了艺术规律后进行的创作设计,而是凭她们淳朴的思想情感去认知和理解事物,摆脱解剖、比例、透视、结构约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的结果。 
    (二)绣花鞋的材质针法:精细雅洁  飘逸灵动
    一双绣鞋由底和面两大部分组成,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鞋底,先是根据尺码在布壳(将半新旧的废布片用浆糊粘贴为多层的板块布)上剪出底样,加上竹笋壳和多层白棉布,用中粗棉线密密纳底,腰部由于受力不大,仅采用“菱角花”或“胡椒眼”针法,既省工,又形成图案装饰。鞋面,选择喜爱的颜色布料,剔出鞋样(中间加入布壳,以增加厚实度),绣以图案,再用黑色布条滚鞋口边,便可与鞋底缝合而成。壮族做花鞋有不在破日和属龙日下剪动工的习俗,俗话说属龙日下剪会招火烧。
    针法一般有平绣、扣绣、泡花绣(也称戳花)几种,也有平绣、扣绣混合使用的。平绣针法:用所需的颜色丝线按图案轮廓一针一针密密排列填满,绣制出的图案平滑,色彩过渡自然,易形成块面,视觉效果好。由于绣制简便,进度快,色彩易搭配,是当地较常用的一种。扣绣针法是将绣线在针上绕一圈压于绣布上钉紧,形成一个扣,再由若干扣组成图案。扣绣适宜表现线条,也可盘旋或排列成块面,图案的轮廓线讲究用白色丝线盘辫镶缀。难度虽大,费工费时,但扣绣的图案有一定的立体感,耐磨、牢固。手艺精湛的艺人扣绣的作品,价值要远远高于其它。
    壮族喜择水头、坝区居住,农耕以稻作为主,间或种植玉米、豆类、棉花等。早期壮族均以自纺的棉布制作服装,绣鞋也以黑色棉布、丝线等为原料,经济宽裕者也偶有采用缎面的。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的丰富,鞋面材料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市面上棉布、绸缎、化纤布料等五彩斑斓、琳琅满目,晴纶线、棉线、丝线等也为绣花鞋工艺提供了材料保障。

二、绣花鞋的用途和作用

    绣花鞋已远远超出它本身的实用性,属于民间实用工艺品的范畴,具有艺术价值。在壮族妇女所着的整套盛装中,绣花鞋占有很大的比重,与之素雅的衣裙相比,绣花鞋的绣工花色是点睛之笔,它与银坠子银项圈交相辉映,也是最体现妇女心灵手巧的一面镜子。壮族妇女们十分爱惜自己的绣花鞋的,当节庆集会、串亲访友时,精心穿戴前往。在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一般只穿素鞋(不绣花和花色简单的)或是穿旧了的绣花鞋。
    壮族侬支系穿绣花鞋的习俗很有讲究,一般而言,艳色的穿于喜庆场合;白色绣鞋适用于丧事活动,间或也可着黑、蓝二色,若涉足以艳色,即被视为不懂礼数、无知,而遭耻笑。
    民间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来源于又依托于生活、生产劳动,繁荣于各种民间活动。各个民族都有着独自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着盛装参加聚会是各族人民的一种文明礼仪习俗。绣花鞋作为盛装的一部分,它在民族节庆、歌会聚会等习俗文化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得到了展示的空间,赋予了艺术生命的意义,同时,它也悄无声息地烘托了活动气氛,增添了活动内容,带动了其它习俗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个时候,各种习俗文化内涵相互潜移默化、强劲有力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鼓舞着人们的进取精神,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三、绣花鞋工艺传承的潜在危机

    绣花鞋不仅是实用工艺品,而且是壮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壮族文化的显示性符号。它既反映了壮民族的心理活动和审美意识,也体现了壮民族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
    壮族绣花鞋的历史渊源,许多年逾古稀的老妇人如今也不知晓。民间传说中,壮族绣花鞋曾经是给土司(在宋代土司就入住广南)上贡的礼品。有史书记载:“女衣密纽窄腰小袖,缀银泡于领襟,戴响铃项圈,系细折筒裙,白布缠胫,著绣花履。”时至今日,绣花鞋在壮族民间还十分盛行。它的兴衰,与物质生活条件有密切联系。绣花鞋工艺也曾经受历史发展的影响,文革时期曾几乎消亡,改革开放后,壮族人民的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壮族绣花鞋的发展又逢生机。
    在深入调查和收集过程中不难发现,不仅仅是绣花鞋工艺,还有许多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代作品艳丽、多元,民间艺人的审美思维以及情感语汇方式都有很大提高,艺术表达形式更为丰富,无论从造型或是题材上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现代许多民间工艺的精湛程度却远远不如传统手工制作。具体体现在组织细密、做工、材料考究等方面。二是很难见到三十岁以下的年轻妇女(姑娘)手持针线,继续发扬祖先遗留的文化精髓。这是年轻一代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冷淡”所至,是受狂飙突进的现代技术理性的影响。三是掌握或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内涵的人已为数不多,年轻一代更是知之甚少。所以,需要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充分掌握,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增强自信心,使其产生强烈的崇尚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

四、绣花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不断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关键是在这过程中,如何充实其灵魂,体现和强化自身艺术价值的本质,以良性的轨迹方向发展,不偏离固有特色,这就是价值保护。有报道说,有的地区为了GDP,盲目求发展出成绩,忽略了地区差异,而大量破坏了生态浪费了资源,那不是发展,某种程度上说是倒退。同样道理,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要根据自身的特性,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以片面的主观因素进行操纵。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创新而丢失原本优秀的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抛开保护来谈发展。发展是艺术生命的继续与延伸,不遵循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将可能使其变味,失去艺术价值,甚至断送其艺术生命。
    那朵村及周边壮族村寨的绣花鞋工艺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艳丽夺目,是丰富的物质原料为其提供着保证,是民间艺人保持着淳朴的民风,热爱着自己民族的本土文化。但是,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正无声介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考验和挑战。周边少部分地区受经济利益的趋动以及迎合市场的需要,开始出现接纳经营户与外商的项目产品签订,其中部分绣品就是用传统的刺绣手法去完成书本上抄搬来的图案。虽然同样还是一件工艺品,但已丢失了民族文化本身的意韵,已不能营造起艺术在人的理想家园之中的精神高地,丧失了精神创造的劳动价值。这不但反应出部分民间艺人个体还反应出政府一些部门,盲目求发展,只重视经济发展,轻视文化建设,缺乏文化自觉。对艺术生命存在的意义认识不足,忽略了它是要依靠自身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来成长来发展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生活富裕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不能急功近利,要心态宁静,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必须对历史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文化命脉,它来自民间的创造,也在民间延续,民间是它生存的土壤。我们要在活态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民间艺术真正活起来。
    当今,在开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弘扬与发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富民强国的需要,它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明确责任,提高认识,参与到行动中来。

文章:杨清华(文山州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