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甘肃省“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来到渭源县会川镇。由甘肃省歌剧院等单位表演的26个歌舞、小品、舞蹈和陇曲小剧等节目,让活动现场成了万余名农民欢乐的海洋。60多岁的裴新忠锁上家门,全家4口人早早就赶到现场,演出结束后感到“非常好,心里说不出的舒服”。
这是甘肃省“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六千多场演出中的一场。从2007年开始,为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决定联合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所到之处,当地农民的欢迎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他们的欢乐也感染了我们组织单位和每一位演员。”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说。
“好戏送到了家门口”
“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解决农民看戏难为基本着眼点……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全省所有文艺院团共同参与,全省所有1220个乡镇各进行一场公益性演出,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瑞民这样介绍已开展了1年多的“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
过去文艺院团到农村演出,大都以传统戏剧为主,而且形式单一。“千台大戏送农村”一改这种做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老百姓的语言,演农民身边人,说群众身边事,生动活泼,亲切感人,深受农民欢迎。武威农民自己撰联称赞:“戏演山乡门前,誉载村民心中。”他们说,千台大戏送农村,丰富了咱农民的生活,温暖了咱农民的心。康乐县农民称赞道:“好戏送到了家门口,花儿唱到了心里头。”
探索建立农村看戏长效机制
为了解决农民看戏困难的问题,甘肃省积极探索农村看戏的长效机制。在组织“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过程中,甘肃省既把农民当成服务对象,又把农民当成文化建设的主体,培养文化骨干,从“送戏下乡”到“种戏下乡”。各文艺院团帮助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和文艺骨干提高业务水平。安定区刘山三陇曲剧团,在义务为当地群众演出40多场后,被乡亲们称为“咱老百姓的剧团”;华亭县秦剧团在演出中加入“曲子戏”的表演,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千台大戏送农村”给农民送去了精神食粮,也让处于困境中的文艺院团看到了曙光。“送戏下乡的同时也锻炼了文艺队伍,提高了文艺院团开拓演出市场的能力。”张瑞民说,在乡村演出,让剧团看到了开拓农村演出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
此外,甘肃省还把新剧目创作作为“千台大戏送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2007年共创作716出新剧,繁荣了院团文艺创作,激发了面向农村演出的活力。
为农民构筑“文化家园”
“千台大戏送农村”不只是送戏下乡,在文艺演出的同时,还在农村开展政策宣传、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等活动。各市州还对活动进行创新,武威市开展了以送歌舞戏剧、广播电视、卫生健康、科技知识、“三农”图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进村”活动;陇西县开展了以十台大戏进乡镇、百部电影入村社、千幅作品送基层的“十百千”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甘霖般滋润着陇原大地。
甘肃省总人口中近70%是农村人口,全省行政村中近半数属贫困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针对这一问题,2005年7月,甘肃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两年来,已建成“农家书屋”600余家,较好地解决了全省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和“农家书屋”工程一道,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大力开展乡镇文化站、电影放映、电视村村通等工程,丰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农村的“文化家园”。
“开展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公共文化资源首先要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做到普惠和共享。”励小捷说。
记者在甘肃省《2008年全省“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组织实施方案》中看到,除了仍然要保证全部1220个乡镇至少一场公益演出,还积极探索“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向城市街道、社区延伸。作为尝试,今年将首先在30个街道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公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