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理论研究

研讨非遗保护 留住成都的根

来源:ihchina 日期:2007-09-26

  整合民间力量:成都市20多位民俗文化研究者首聚

  传承民俗文化:研讨非遗保护,打造成都民俗产业

  袁庭栋最后一次看到盖碗茶艺表演是5年前,“茶艺老师傅一只胳膊上放了12只茶碗,边走边为客人泡茶,令人叹为观止!”但遗憾的是,“没有人学,这个成都所特有的文化恐怕要消失了。”袁庭栋是四川民俗学会副会长,他一直致力于成都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他之前对民俗文化所存在的忧虑在昨天得到了缓解:“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这个民间机构于昨天正式宣布,将把成都民间分散的民俗文化研究力量集合起来,群策群力打造民俗文化,“这些积淀下来的地域文化应该为成都的发展作出贡献。”

  整合·资源汇聚

  首次握手, 20多位研究者走到一起

  昨天上午10点,百花潭公园慧园。

  20多名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者陆续抵达这里,他们是被“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邀请来研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他们都是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研究者,因为爱好,他们的研究一直是自掏腰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我的私人网络,省外有很多人对成都充满好感。”刘永禄对记者说。

  刘永禄每个季度都会将成都各种民俗文化整理成一篇篇文章,然后编排在一张纸上,他自己掏钱印刷,寄给全国各地的民俗爱好者,“每个季度要花近千元。”但他乐此不疲,因为阅读了他文章的人会给他回信,“他们说,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原来也这么丰富多彩。”这些人对成都充满期待,其中很多人选择来到成都旅游,感受这里的民风民俗。

  昨天来到慧园的民俗文化研究者分成多条“支线”,有收集老照片的,有收集各个时期票证的,有研究老成都街道的,还有是研究成都老字号、老公馆以及地名渊源的,等等。原来他们各忙各的,几乎互不来往。而如今,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将他们会聚在一起,将来也要在一起合作,把相对零散的民俗文化研究进行“打捆”。“这样的会聚非常难得。”民俗文化研究者王大明说。

  整合·民间力量

  聚集研究,让它留住成都的根

  作为四川民俗学会副会长的袁庭栋昨天也来了,之前,他对成都民俗文化的研究并不感到乐观。“力量太分散了!”

  袁庭栋告诉记者,在成都,以专业身份出现的民俗研究者一个都没有,都是“基于爱好顺便进行研究”,而研究的领域也仅限于某一个方面。民俗是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创造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是这个地方独有且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来源于此。”他告诉记者,以前,人们都忽视了这一文化,但成都今年的非遗大会唤醒了人们的意识,这样成都民俗文化研究出现了曙光。他说:“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将民间的研究力量整合起来,是让人激动的事情。”

  就民俗文化缺乏一个全方位研究机构,袁庭栋比别人更具有忧患意识,他给记者举了个例,成都是盖碗茶的发源地,盖碗茶承载了很多成都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让许多外地人对成都流连忘返。比如说盖碗茶艺,“一个茶艺师胳膊上可以放12只杯子,边招呼客人边往胳膊上的茶杯里倒开水,确实令人叹为观止。10年前,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来拍,就因为这个,引来不少游客。”但他告诉记者,由于没有人传承这门技术,最后的茶艺师已经退休,最后一次表演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那时纯粹是表演性质,也不掺水,60多岁的茶艺师拿壶的手都在发抖。”他遗憾地说,这也是成都独有的文化,如果有人关注,招人传承,“除了民俗文化可以延续,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成都旅游业。”

  不过袁庭栋相信,这次对民间民俗文化研究者的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类似于成都盖碗茶艺没落悲剧的发生。

  整合·文化量变

  民俗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产业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四川建筑师学会乡土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季富政来参加这次研讨前,还带着5个学生在光大巷为抢救清代民居在工作着,他要将那幢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通过测绘保留下来,“即便是将来拆掉,我也可以将它复制下来。”他认为,那是成都民间文化的“宝贝”。但听说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他匆匆赶来了。他对记者说,民俗文化的优势在于,它的背后有一种光环,“只要接触到这种文化,就相当于走进了成都的历史。”他认为,那些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民间学者“不简单”,“依靠他们的力量,可以让成都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将怎样整合力量,传承成都民俗文化?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将民间力量“捆起来”,把他们各自研究的领域集中起来,汇聚成书籍,便于传播和保留。他们已经出版了一本《走进老成都》,这本书收集了老成都的街道、生活方式等等。接下来,“捆起来”的民间力量将让他们在此策划一本《图说老成都》,从不同的角度让更多人走进成都的纵深处。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是民俗文化研究系列工程的启动,“整理和发掘成都的民俗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袁庭栋告诉记者,除了民间的力量外,如今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发掘非常重视,“它是文化,同时也是产业,整合力量就是要为产业服务。”据他介绍,成都目前已经启动了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除了成都市要写出一本《成都民俗志》外,各个区(市)县都将组织力量写出一本民俗志,和全国各地的市县一起,最终汇聚成一本《中国民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