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遗”,要靠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和参与。只有让大众了解“非遗”,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护……
5月23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盛装登场,让“非遗”的概念深入人心,也让“非遗”的命运备受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濒临灭绝,生存状态也比较艰难。如何在现代保护“非遗”,由此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2个月后,记者再次走近“非遗”,发现一些“非遗”开始走进社区与大众“亲密接触”。专家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保护“非遗”,要靠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和参与。只有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护。让大众了解“非遗”,不失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好方法。
蜀绣有了三级培训班
昨(22)日,推开位于成都市黄忠街道办事处服务中心的蜀绣培训班大门,17岁的李倩妤正在绣一枝牡丹,“她是利用暑假来学习的,刚到一个星期,已经会用运针、切针和沙针三种基础针法。”老师易敏对记者介绍道。屋子里,10多个学员都在绣花绷子上埋头苦绣,绣品有芙蓉鲤鱼,也有太阳神鸟,大小、进度各不相同。
蜀绣培训班是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办的,对黄忠街道的居民免费培训。总经理孟德芝告诉记者,开培训班创造了双赢的格局:蜀绣要传承,需要更多的人来学习;公司要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蜀绣人才。培训班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目前有30多人,坚持得比较好的有10多个。”
童萍是黄忠小区的失地农民,听说培训班提供免费培训,就抱着学门手艺的心态上门。刚开始“急功近利”,怎么也学不好。和老师交流以后,童萍渐渐感到,蜀绣不仅仅是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真正爱上了蜀绣,反而学出了名堂。现在,童萍能做一些公司的订货,每月挣五六百元钱。孟德芝介绍,“有几千年历史的蜀绣,最容易失传的是高精技艺。培训班还将着力传授高精技艺,使其能传承下去。”
莲箫表演进社区
“弯弯河水一座桥得儿柳得儿,过桥小街独一条荷花闹海棠得儿……”走进青羊区苏坡街道百仁社区,就能看到一群老太太手拿两根塑料棒,一边唱一边跳,塑料棒跟随节奏敲打身上各个关节,棒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原来,她们在打莲箫。
队伍前头,有位老太太最活跃,不时走出队伍指点大家。老太太叫杨成华,把莲箫带入社区的就是她。从小开始学打莲箫的杨成华,看到本土“非遗”有失传的危险,便决定在自己居住的社区组织莲箫队,发动社区的老年人学习打莲箫。杨成华一“号召”,还真有人愿意学,慢慢地队伍扩大到70余人,社区文化辅导员刘晓帆也专门来为莲箫队辅导。
莲箫要传承,必须有新生力量。杨成华想到了培养孩子。她与学校联系,又把莲箫带进了学校。
刘晓帆告诉记者,莲箫过去是街边的群众娱乐,他们准备创新出舞台莲箫,融入更多的舞蹈动作,结合现代审美,使莲箫打起来更好看更吸引人。
年轻人宠爱现代漆艺
尹利萍是成都漆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不久刚收了4名年轻人。说起这4名学生,尹利萍很有些感慨,“他们都是主动上门要求学习的,放弃了其他地方给的高薪待遇和优厚条件。”像张小波,离乡背井来到成都租间小屋,就为学习漆艺;又像何晶晶,大学本科毕业后,一心学漆艺。
见这批学生真正喜爱漆艺,尹利萍改变了教授方法。当年,尹利萍进成都市漆器工艺厂时,学艺主要是看师傅怎么操作,讲的内容很少。现在,尹利萍把边做边学的传统方式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不光让学生学经验,更要学习理论知识,要通晓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幻灯、电脑等现代方式也“上阵”,“一起看图片、看资料,讨论”。
尹利萍告诉记者,漆器工艺工序非常复杂,决定了漆艺不是一个人就能传承下去,必须各个环节协作配合,因此她希望更多人来学习这门技艺。
成都市漆器工艺厂厂长李扬平打算,要把厂子打造成漆艺传承基地,通过推广、普及,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