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共224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释永信作为少林功夫的代表性传承人,而传统医药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共有17名专家被推选为中医方面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本次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中,浙江省共有16位成功入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沈新培、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徐朝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王阿牛等榜上有名。
留住民族
浙江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或许我们不很清楚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以下项目,我们一定不会陌生。可以说她们与我们日夜相伴,不离须臾—
“梁山伯,祝英台,十八相送在长桥外……”—梁祝传说。与其有关的戏曲、歌舞、绘画、民俗、节庆等等……
皮影戏变幻莫测的表演……
十指牵引而演绎出的种种木偶剧情……
有关济公的各种传说……
这些可是陪伴着我们长大的,通过长辈的讲述、学校的课本以及电影电视作品告诉我们的东西呀!这些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我们便不难发现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皆是。不说全国的吧,若单单讲眼前浙江的,这样那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犹如长江之水连绵不断滔滔不绝”了。
我们熟悉的民间文学,就像那些西湖民间故事,比如白蛇传等;民间音乐呢,浙派古琴、楼塔细十番、畲族山歌等;民间舞蹈,则有鸬鸟鳌鱼灯、藤牌舞、化龙灯等;传统戏剧有瓯剧、绍兴目莲戏等;曲艺有武林调、杭州摊簧等;杂技与竞技有五常十八般武艺、翻九楼等;民间美术有剪纸、彩石镶嵌等;传统手工技艺有杭帮菜烹饪技艺、木活字印刷等;传统医药类有张同泰中药文化、畲族医药等;民俗有花朝节、拦街福等等……
以上随手所列,还仅仅是某次浙江“非遗”的名录,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牛一毛”。如果把多次统计的结果加起来,又有多少?
数量多,还是其次,关键是绝活的技艺高超。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绝,甚至令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也只有惊叹:“只有浙江人能做出来!”
随便点几个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活吧。就说与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族长调等珍贵的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起放在北京展览大厅中央位置的宁波“万工轿”、长兴“百叶龙”、仙居“无骨花灯”等。还有代表着浙江最高雕塑技艺的“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瓯塑),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乐清细纹刻纸、黄岩翻簧竹刻、畲族服饰、剪纸等无不各具风采……
我们来给那金光灿烂的宁波“万工轿”一个特写—这顶世界上最豪华的需要8个人抬的“八抬大轿”,制造精细,需耗费近1万工时,是宁波朱金木雕工艺的代表杰作,它集中的是清至民国时期宁波工艺的精华!花轿高3米,长1.5米,宽 0.95米,重量达200公斤以上,每层雕刻手法各异,有浮雕、镂雕、透雕还综合了朱漆、贴金、彩描、绘画等多种工艺手法,317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精雕京剧戏曲人物,选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以及魁星点鳌、八仙过海、刘海戏蟾、和合二仙等题材,轿身镜光闪烁、佩玉叮铛、金碧辉煌,足可以同皇家御用花轿媲美。轿抬起时,众多雕像晃动着,折射出古时人们迎亲嫁娶的热闹景象!
而起源于秦代的浙江灯彩中的佼佼者“硖石灯彩”,则集彩扎、编织、裱糊、刺绣、髹漆、雕刻、剪纸、金属工艺、书画等多种手法,尤其是针刺画,精细而有特色。在1913年的南洋劝业博览会灯赛会和1934年的法国巴黎灯彩赛会上它就获过奖章了呢!大家都记得,1955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曾把一对“硖石花篮灯”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现在硖石民间在元宵节和节庆时节,依然盛行灯会的民俗形式。
……
抓住历史给予“非遗”的最后一次喘息机会
可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辉煌的背后,许多人不知有另外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正悄然袭来: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需要口口相传,也有以人相传的特殊性,如果一个环节断链,便会面临绝迹失传的危险。而民族民间艺术大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损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民间艺术也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虽然浙江历史积淀深厚,物华天宝,民族民间艺术丰富,素有“百工之乡”之称,但是,如果不进行抢救性保护,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将犹如恐龙绝迹而不再生!
“大部分项目仍濒临消亡的窘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过程中,有200余项申报项目因不符合验收标准而被退回重估。”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组组长吴露生研究员对此深表忧虑。然而他又说,“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抓住了历史给予这些宝贵遗产的最后一次喘息机遇。”
是的,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越发感觉到了这份紧迫性。他对记者说,浙江为此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在非遗保护中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省委省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早在4年前,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省里每年拨500万元专款用于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我们不是做表面文章,也不是搞花拳绣腿,而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好保护、传承、抢救和利用的工作。” 他表情严肃。
“浙江省文化厅与余杭、诸暨、临安、普陀、磐安、景宁等6个综合性试点和嵊州前期越剧、仙居无骨花灯、长兴百叶龙、乐清细纹刻纸等13个专业性试点的地方政府及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责任追究制,按照保护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进行绩效考核。”他目光炯炯。
摸清情况是首先要做的事情。浙江有多少宝贝?“地毯式”普查深入到每一个乡镇,每一条街道,要求不漏艺人、不漏乡镇、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以文字、摄影、摄像三位一体进行普查。经过普查得知,浙江的民间艺术不少于6万项。全省共普查出民族民间艺术种类1473种,项目11537项,其中新发现民族民间艺术项目2047项,面临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2606项,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552项。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普查中顺藤摸瓜,又发现了一大批扎根在基层的民间老艺人。如衢州市柯城区在普查中发现该区严村一位唱西安高腔的传人严帮镇,已近90高龄,还能唱一些“西安高腔”的片断。江山市在廿八都镇发现如今还能唱当地山歌的村民有五六人,年龄最大的已过80岁。杭州市余杭区在普查中发现了已经消失60年的塘栖皮影戏表演老艺人,他仍保留着皮影戏表演的技艺。各地针对普查中发现的民间老艺人生存状况,相应地采取了抢救保护措施。
拯救遗产!传承文化!普查实在太好了。因为在普查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明确量化指标。可以以普查数据为依据,对濒危艺术先采取强制措施甚至非常措施进行倾斜性保护;对需要保密的艺术形式,实行封闭式保护;对亲和力较低的艺术形式,采取精英化策略,不求雅俗共赏,但求一技惊人;对各项艺术进行市场评估;包装宣传和推广传统艺术,用现代媒体技术来宣传和推广;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和改造,以迎合大众的需求。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浙江省有一个长远的科学规划。”杨建新厅长说,规划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即第一期200 5-2007年为普查整理与抢救保护阶段,第二期2008-2010年为规范管理与创新利用阶段,第三期2011-2 015年为巩固成果与推进发展阶段。“到2015年,浙江省将基本构建起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传承展示、产业运作、保护制度、宣传推广‘五大体系’。”
为“非遗”撑起保护伞
我们眼下可以看到的是,浙江正在做这些实事:重点抓好杭州余杭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宁波民族民间文化陈列馆、宁波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嘉兴秀洲中国农民画村、杭州铜雕艺术馆等一批已有或规划在建的民间艺术馆建设;重点发展景宁大均乡畲族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嵊州甘霖镇前期越剧艺术保护区、长兴百叶龙艺术生态保护区、磐安深泽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临安昌南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等一批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初步规划重点培育杭州宋城、诸暨西施故里旅游区、临海古城、龙游民居苑、德清防风古国文化园、象山中国渔村、临安河桥老街、苍南蒲城(浙南抗倭雄关)等一批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有选择地聚集全省乃至全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融入风景风情旅游之中,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效益,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旅游区块;积极开发具有民族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
而不久前,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又为“非遗”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据了解,浙江省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
通过生动的表现形式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当然是最好的方法。浙江有人就这样做了:前不久,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著名编剧章轲策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系列电影的创作构想,立即得到杭州今古时代电影制作有限公司的积极回应。经过一段时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论证和题材筛选,《皮影王》、《十里红妆》、《情系龙泉剑》、《蓝印花布包裹的纯真年代》、《李渔的戏班》等10部电影故事片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电影创作的首批选题,在最近几年内将陆续完成拍摄,部分题材还将进行影视套拍。
而重点中之重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人来传的,发掘、激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是这个传承链中的关键。可喜的是,浙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王淼介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在65岁-74岁之间的每人每年可获得政府津贴3000元;75岁以上的每人每年4000元。凡是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项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在一定区域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或者较大影响;并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人都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共224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释永信作为少林功夫的代表性传承人,而传统医药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共有17名专家被推选为中医方面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本次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中,浙江省共有16位成功入围。杭州市施金水、徐祖兴被选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另外,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沈新培、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徐朝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王阿牛、湖笔制作技艺邱昌明、嵊州竹编俞樟根、海宁灯彩陈伟炎、仙居灯彩李湘满、乐清黄杨木雕王笃纯、乐清细纹刻纸林邦栋、陈余华、东阳木雕陆光正、冯文士、杭州胡庆余堂冯根生、杭州富春江宣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富泉等榜上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然而,许多文化遗产随时都会因这些老人、老匠人的离世而人亡艺绝,前景极不乐观。而这次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颁布,表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性,它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已经到来,也标志着浙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前景一片光明。
于是,我们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寻访……
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看来,这已经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