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本文由4个部分组成——绪言:传统戏剧曲艺的新笑容; 汇演:多剧种曲种的历史性会师;舞台:“亮宝”“晒宝”盛会似的满目精彩;结语。旨在对2018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客观记述和论析。
戏台乾坤纳万象/角色方寸现古今
——20世纪30年代大理观音塘戏台楹联
无戏瞧 度日如饮木渣水/有戏看 过活像做云天神
——20世纪40年代大理古城大川宫戏园戏台楹联
绪言:传统戏剧曲艺的新笑容
2017岁末和2018开篇,西南边陲云南在跨年前后紧挨着的两个月内,接连、分别闪现同推动非遗艺术保护传承弘扬亦即民族民间艺术继承发展繁荣事业关系至密的两件大事:去岁12月11至16日在玉溪举办全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和今年1月15至18日在昆明举办全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一个年尾一个岁首的两项演艺赛事有如宋代诗人欧阳修诗句“百花次第争先出”描述的百花争艳景象一般,[i]叫人如沐春风,喜不自禁!
祖国多民族边疆省份云南民间多彩文艺像百花绽放,五彩斑斓,撩人眼目,呈现昌兴之世特有的灿丽容姿,怎能不令人振奋!
一、云南传统戏剧曲艺的客观情状
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已连续举办十届,起始至今持续20年,社会熟悉度认知度较高,人们对她的了解似已达于“老熟人”的程度,谈起来并不耳生。像刚刚过去的第十届展演,情形就是这样。[ii]
而对传统戏剧(戏曲)曲艺及这次期盼已久的汇演则不然,许多人除对其中花灯滇剧有程度不等的了解或深浅不一的印象外,对它的更多细况则不甚知晓或至一无所知。云南在全国虽是地方传统戏剧(戏曲)曲艺种类较多(戏剧排在前十位)的省区之一,[iii]少数民族戏剧(戏曲)数量名列前位,但从新中国诞生以来的数十年间,云南举办地方性传统戏剧(戏曲)曲艺汇演(会演)频次相对稀少,远不及歌舞会演频密,[iv]自1962年初首次举办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会演)——有白剧、傣剧、壮剧、彝剧四个剧种汇集昆明表演、切磋、互学互鉴交流以来,[v]已经过去56载,其间专门性的全省地方、民族传统戏剧(戏曲)曲艺多剧(曲)种汇聚表演(会演)的事基本阙如,半数以上剧种以自生自灭状态存行于乡野,没到省城来亮过相(有的甚至没走出过原生地亦即现流传地域),“藏在深闺人未识”,一般人对它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由于诸种因素影响,一段时间以来,除流传面较宽、有国家专业院团、有院校培养人才的相关专业设置或专门课程教育、广播电视媒体不时会做宣介、群众喜爱——城乡民众基础较广泛、民俗活动使用频率较高、在民间一直保持着较不错的自娱自乐“唱灯”“崴灯”“玩灯”(演灯)“耍灯”(跳灯)“传灯”(传授灯艺)流行势头的花灯(含花灯戏和花灯歌舞)情况较好,滇剧等少数有国家编制剧团(院)并有若干正式演出机会的剧种的情况相对好些外,不少剧(曲)种的专业剧团和民间业余剧艺组织(临时组合或相对长时间存在的会、班、社、队、组)的生存情况普遍欠佳;剧场演出上座率不高;剧团或拆或倂或散,数量锐减;民间基础逐日萎缩,淡褪;剧种状态起起落落,流传空间变小,存活困局多现,有的或坠向濒危边缘,有的或至跌落失形绝传境地。[vi]历史上曾长期繁盛并被视为地方、民族重要文化标志之一的传统民俗活动演戏场所、古戏台等不少或失去效用,或毁圯无踪。及至近些年实施非遗保护工程将一些传统戏剧曲艺列为法定保护对象(非遗名录)予以呵护,采取多项措施,使这类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条件获得改善,演出与传承活动增加,方使其如春雨润花,添了活力,整体出现转机,频现喜人成果,让民间传承人、艺人、演艺业者和戏迷、票友、爱好者逐渐看到希望,心里热腾,积极投入保护传承弘扬实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剧(曲)种情况随之日胜一日地向好的方面发展。然而,不能忽略的是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民间传统戏剧曲艺的情形亦然,随事无法一蹴而就,一些积留已久一时不易解决净尽的问题难题和各地工作成效大小不一的现象仍程度不等地存在,对剧(曲)种从外部呵护、扶持、帮助到依靠内生动力固牢根基,自然茂发生长,达到枝繁叶翠花香果甜符合人民需要和时代要求亦即全面振兴的目标,尚存距离,需继续做的事还有很多,客观实情暂难叫人无忧。
二、创立传统戏剧曲艺展示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深入推进,如何加强某些薄弱环节,进一步落实各种措施,完善有关机制和无一遗漏地做好各个关键工作事项,愈来愈紧迫地提上议事日程。一个明显摆在眼前需要正视和切实处理的情况是非遗艺术的权威展示舞台——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入演对象未包括民间传统戏剧曲艺在内,[vii]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属于非遗民艺保护范畴的传统戏剧曲艺纳含进去,亦未设留其它相类舞台空间让其另有亮相机会,致使和传统歌舞乐一样同是民艺表演艺术又是之后列为非遗法定保护类别之一的传统戏剧曲艺无法在这个全省最高艺术舞台上露脸,[viii]无意中在非遗艺术舞台展示内容与非遗保护类别之间落下缝隙——出现二者相互不能完全匹配、对位、呼应、衔接的缺憾,使异常需要留意、宣传并加以大力挽救扶持的民间传统戏剧曲艺在此环节上处于被旁置状态,让广大观众亦随之错失和它定期集中相会接触以增进对其了解认识并给予关心支持的机缘,这对继续深入、扩展发掘、发现、整理、保护、传承、利用非遗戏剧曲艺丰富珍贵资源和弘扬发展西南边陲各民族社会主义戏剧曲艺事业是不利的。为此,自2009年第六届歌舞乐展演筹备阶段起,就已议及是否应该考虑在其中加入民间传统戏剧节目参演的问题。至2013年第八届展演时正式决定可以加入,于是该届即有昆明市代表队的滇剧传统小戏《嫁老囡》在展演举办地临沧舞台出现,为传统戏剧正式进入歌舞乐展演开了滥觞,成为当时一桩既惹眼又让人欣喜称道的新鲜事…[ix]
滇剧《嫁老囡》(2013. 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昆明市代表队)
滇剧《嫁老囡》中抬轿前行动作(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昆明市代表队)
经过前述较长时间酝酿、准备、筹划与铺垫实践获得经验和启示后,为种类多样容量丰厚的传统戏剧曲艺单独创立一个同歌舞乐展演相类的展示平台的绸缪已渐达于“瓜熟蒂落”层段,于是,象征开启云南传统戏剧曲艺迈向未来新征程门扉的作为——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终于在昆明隆重、顺利举办。
汇演着眼于大力宣传、扶持、倡导非遗戏剧曲艺艺术保护传承弘扬,宛若对花山果林应季应需进行一番全局性的科学巡望、耕耘、培土、施肥、浇水、养护、察研立档似的,旨在为非遗民艺传统戏剧曲艺建构一个具有长效机制性质的专门展示交流平台和扩大结识、联缘各族观众的宣介、观赏、呼唤窗口,意义特殊,重要,深远。名曰“首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云南举办含纳如此多的、主要以民间传承人、艺人、普通民众业余爱好者为主表演的多来自城乡民间的传统剧种(剧目)曲种(曲目),将他(它)们召唤到省城来同堂献艺(会演),在新中国诞生或曰云南和平解放以来69年中属于首次,是一件踏荒补缺颇不易办的开篇事;二是体现汇演寓含着旱送甘霖、催荣促茂、推动多民族边陲云南五彩斑斓琳琅满目古老戏剧曲艺辞困求兴踏上一个新起点,新途程,奋力前趋,迈向锦绣未来,走出具有历史性重要一步的意蕴。由于这样,汇演必会给行进中的非遗传统戏剧曲艺保护传承弘扬事业之船漾起鼓帆春风,传送助力福音,给全省城乡传统戏剧曲艺业人和各族人民带来鼓舞。从全省各地踊跃参加,多个平时少有演出机会、生存情况不堪多言的剧(曲)种顷刻间如鱼得水、爆发空前活力、克服各种困难悉心倾情排练、以饱满精神和最优状态赴演,若干剧种、剧目第一次出现在省城昆明舞台引发前所未有的轰动——喝彩、惊叹、赞美、羡爱……共鸣声不绝于耳等情能够感知,这个牵引社会目光的汇演举措广受欢迎,在舞台上下产生的作用大大超出人们想象,说明建立全省性非遗戏剧曲艺制度化展示交流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三、从今昔相同事例联想比较中看未来前景
于此,数十年前两桩相似点较多且有相同震颤力的往事不能不让人顿时想起,禁不住对它们做一番联想对比——
一是前已提及的1962年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会演)——该演出活动促成参演的白、傣、壮、彝四个民族剧种中3个州级专业剧团1个县(乡)级业余剧团先后建立;将挖掘整理后的一批传统精粹剧目和改编、新创剧目首次献于观众眼前,让不为人知的边疆少数民族戏剧(戏曲)正式进入公众视野,破天荒登上“大雅之堂”,令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各民族同胞深感自豪,对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亦即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边防巩固起了积极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全省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剧(戏曲)由此产生连锁效应,渐向一个较好的“黄金时段”走去……[x]
二是1956年浙江昆曲传统剧目《十五贯》获重生后晋京演出,受到毛主席推崇,不止令处于低落状态的昆曲剧种复苏,而且带动中华大地传统戏曲艺术如枯木逢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焕发蓬勃生机。1962年云南举办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和受到此事的激励、影响、促动分不开……[xi]
1962年1月,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各剧团人员应邀到云南民族大学和各族师生联欢,受到载歌载舞热烈欢迎。
在民大校门:前排为大理州白剧团演员表演绕三灵二人执花柳树说唱。后为楚雄州彝剧团演员。(1962)
大理州白剧团吹打乐队(前2列)和德宏州傣剧团演员们在民大大礼堂前。(1962)
云南民族大学文艺班学生为各剧团亲人表演节目之一:哈尼族《白鹇舞》背景舞台布幕装饰着凤凰牡丹和“恭贺新禧”四个大字。(1962)
文山州壮剧团演员和云南民族大学师生依依惜别。(1962)
——用半个多世纪和一甲子以前的上述二个有关当代地方传统戏剧(戏曲)历史之例,比照云南这次汇演,仿佛有一种在新时间新情况新条件新机遇下重温往昔精彩并重映重现其璀璨情景似的“现实版”意味的感觉,说明本届汇演亦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抓在实处,收效不同凡响之功,将对激活传统戏剧曲艺剧种曲种生机,营造城乡演艺氛围,拓宽社会认知度和提升地方、民族传统戏剧曲艺在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注视率、认同感——科普效果,活跃民俗文化滋养环境,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内容,提高非遗民艺保护传承成效,推动彩云之乡地方、民族戏剧(戏曲)曲艺事业兴旺发展产生及时有力的作用,给云南这方山水特有的分别处于不同境况的戏语曲声带来或重生、或新生、或续发茂生并齐力腾空展翅健劲前飞的新契机。
汇演迎着党的十九大春风,像一场开年民艺大宴,在人民需要、时代需要的背景下拉开帷幕,同新时代文化精神和社会发展脚步拍合,在各族人民殷切期待与关注中“百花次第争先出”——逐台逐剧上演,嫣红姹紫,呈现一派丰收景象。对此,生活在民风飘绕着“戏台乾坤纳万象/角色方寸现古今”“无戏瞧 度日如饮木渣水/有戏看 过活像做云天神”“父老偕来消白昼/儿童归去话黄昏”“台上笑台下笑 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 看古看今人看人”等观念、认识、习惯、风俗、雅兴意絮的富有文化情趣的西南边陲各族人民别说有多高兴了[xii]。对汇演好评如潮,自在情理之中。
汇演:多剧种曲种的历史性会师
汇演在昆明市西山区东寺街276号具有云南地方、民族戏剧(戏曲)曲艺发展历程象征意义的“戏窝”“戏根”之地的原西南大戏院旧址剧场——云南省滇剧院剧场举行。同时,所演剧(节)目还轮流到市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南强街88号剧场、官渡古镇和南屏街口多点设台摆场演出,为广大群众提供最方便易行的自由欣赏、接触、了解的机会。因剧种曲种类别多,阵容宏大;全省2个省属剧院单位和14个州市代表队参加演出,剧(节)目来自四面八方;演出剧(节)目涉及戏剧(戏曲)剧种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壮剧、白族吹吹腔、彝剧、大词戏、关索戏、端公戏、杀戏、佤族清戏、皮影戏等13个,曲艺曲种壮族渔鼓、莲花落、昭通唱书、白族大本曲、腾冲扬琴、傣族章哈6种,可谓祖国西南边陲各民族地方戏剧(戏曲)剧种、曲艺曲种的一次状如大集结、大检阅的前所未见、叫人眼界大开的历史性会师。
一、演出剧(节)目
汇演共演出传统戏剧曲艺4台,33个剧(节)目,具体如下:
第一台(2018.1.15)
1.滇剧《斩黄袍·战城》(云南省滇剧院)
2.花灯戏《探干妹》(云南省花灯剧院)
3.滇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昆明市代表队)
4.花灯戏《官保上学》(昆明市代表队)
5.花灯戏《墙头记》(昆明市代表队)
6.滇剧《五台会兄》(玉溪市代表队)
7.花灯戏《莫愁女》(玉溪市代表队)
8.关索戏《三英战吕布》(玉溪市代表队)
第二台(2018.1.16)
1.花灯戏《霸王下山》(红河州代表队)
2.壮剧《摸秋》(文山州代表队)
3.壮族漁鼓《唱漁鼓》(文山州代表队)
4.彝剧《放羊人》(楚雄州代表队)
5.莲花落《引领新时代》(楚雄州代表队)
6.花灯戏《羊作媒》(楚雄州代表队)
7.花灯戏《晒衣》(楚雄州代表队)
8.杀戏《三战刘从》(普洱市代表队)
9.杀戏《三战吕布》(普洱市代表队)
第三台(2018.1.17)
1.端公戏《灵官镇台》(昭通市代表队)
2.昭通唱书《割肝救母》(昭通市代表队)
3.白剧《十八相送》(大理州代表队)
4.白族吹吹腔《火烧磨房》(大理州代表队)
5.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大理州代表队)
6.花灯戏《老皮赌钱》(大理州代表队)
7.大词戏《岳母刺字》(迪庆州代表队)
8.傣剧《娥并与桑洛·定情》(德宏州代表队).
第四台(2018.1.18)
1.皮影戏《天兵神将攻打花果山》(保山市代表队)
2.佤族清戏《安安送米》(保山市代表队)
3.腾冲扬琴《腾越揽胜》(保山市代表队)
4.傣族章哈《河边》(西双版纳州代表队)
5.滇剧《京娘送兄》(临沧市代表队)
6.滇剧《白水滩》(曲靖市代表队)
7.花灯戏《白扇记》(曲靖市代表队)
8.花灯戏《春燕配》(曲靖市代表队)
以上33个剧(节)目,包括传统戏剧类剧目27个,曲艺类节目6个。涵盖云南现有戏剧类非遗国家级名录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壮剧、彝剧、佤族清戏、关索戏、皮影戏9项,省级名录端公戏、白族吹吹腔、杀戏、大词戏4项;曲艺类非遗国家级名录傣族章哈1项,省级名录壮族渔鼓、白族大本曲、腾冲扬琴、莲花落、昭通唱书5项。来自全省14个州市、两个省级院团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戏剧从业者、戏剧曲艺爱好者演职人员513人参加了汇演。
二、评出奖项
汇演以倡导、激励、彰表、相互学习为基点,从有利于积极有效推动非遗戏剧曲艺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事业前进出发,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评出如下奖项:
1.汇演奖,9项:
花灯戏《官保上学》(昆明市代表队)、花灯戏《霸王下山》(红河州代表队)、莲花落《引领新时代》(楚雄州代表队)、端公戏《灵官镇台》(昭通市代表队)、昭通唱书《割肝救母》(昭通市代表队)、花灯戏《老皮赌钱》(大理州代表队)、佤族清戏《安安送米》(保山市代表队)、傣族章哈《河边》(西双版纳州代表队)、滇剧《京娘送兄》(临沧市代表队);
2.示范奖,5项:
花灯戏《莫愁女》(玉溪市代表队)、彝剧《放羊人》(楚雄州代表队)、花灯戏《晒衣》(楚雄州代表队)、白剧《十八相送》(大理州代表队)、花灯戏《白扇记》(曲靖市代表队);
3.优秀汇演奖,11项:
滇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昆明市代表队)、花灯戏《墙头记》(昆明市代表队)、关索戏《三英战吕布》(玉溪市代表队)、壮族渔鼓《唱渔鼓》(文山州代表队)、杀戏《三战刘从》(普洱市代表队)、杀戏《三战吕布》(普洱市代表队)、白族吹吹腔《火烧磨房》(大理州代表队)、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大理州代表队)、大词戏《岳母刺字》(迪庆州代表队)、皮影戏《天兵天将攻打花果山》(保山市代表队)、腾冲扬琴《腾越揽胜》(保山市代表队);
4.优秀示范奖,8项:
滇剧《斩黄袍·战城》(云南省滇剧院)、花灯戏《探干妹》(云南省花灯剧院)、滇剧《五台会兄》(玉溪市代表队)、壮剧《摸秋》(文山州代表队)、花灯戏《羊作媒》(楚雄州代表队)、傣剧《娥并与桑洛·定情》(德宏州代表队)、滇剧《白水滩》(曲靖市代表队)、花灯戏《春燕配》(曲靖市代表队);
5.传承奖,18项:
滇剧《斩黄袍·战城》(云南省滇剧院)、花灯戏《探干妹》(云南省花灯剧院)、滇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昆明市代表队)、滇剧《五台会兄》(玉溪市代表队)、关索戏《三英战吕布》(玉溪市代表队)、花灯戏《霸王下山》(红河州代表队)、壮族渔鼓《唱渔鼓》(文山州代表队)、杀戏《三战刘从》(普洱市代表队)、端公戏《灵官镇台》(昭通市代表队)、白族吹吹腔《火烧磨房》(大理州代表队)、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大理州代表队)、大词戏《岳母刺字》(迪庆州代表队)、傣剧《娥并与桑洛·定情》(德宏州代表队)、皮影戏《天兵天将攻打花果山》(保山市代表队)、佤族清戏《安安送米》(保山市代表队)、腾冲扬琴《腾越揽胜》(保山市代表队)、傣族章哈《河边》(西双版纳州代表队)、滇剧《白水滩》(曲靖市代表队);
6.组织奖,10项:
昭通市代表队、曲靖市代表队、楚雄州代表队、玉溪市代表队、红河州代表队、文山州代表队、西双版纳州代表队、德宏州代表队、迪庆州代表队、临沧市代表队;
7.优秀组织奖,6项:
云南省滇剧院代表队、云南省花灯剧院代表队、昆明市代表队、大理州代表队、普洱市代表队、保山市代表队。
上述奖项,只分类别,不分等次,着眼点不主要在“竞技”“赛艺”,而是侧重于表达参加表演和传承示范交流学习实践即是对振兴彩云之乡云南民族文化瑰宝传统戏剧曲艺的具体贡献。既表彰戏,更表彰人;既肯定参演的剧种曲种剧目曲目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更肯定和褒扬参演剧(节)目的演员、编导和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团队、组织同心同德、倾心竭力为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戏剧曲艺瑰宝所做的智慧性创造性付出。综看奖项设置和评定结果,宛若对汇演做了一个具象的和准量化似的实事求是总结,不仅让各代表队领获应得荣誉,而且让全省各州市地方和各民族同胞获得集体共享的喜悦和光彩。汇演倡导的方向,宛若明现其中。
舞台:“亮宝”“晒宝”盛会似的满目精彩
看完演出,不论内行外行,不论事前对它知道多少,是否有过接触,可能都八九不离十地会冒出一个共感:在一个省城晚会上能一次就邂逅那么多老辈子传下来的多半以往未曾见过听过的各带各味各具异色的聚睛、爽眼、引人入胜的戏剧曲艺,既意想不到,又特觉幸运,不禁从心里冒出因惊异、感佩而生的一个“敬”字,同时不由地抬手跷起拇指对它表示叹服!
的确,不敬不行,不服不行。水土丰茂滋润,天辉文韵养人的边省云南有这么多饱含吸引力感召力穿透力的传统艺术珍宝,岂能不让人将藏在心深处的那份真挚滚烫的浓情自然而然地激荡起来,抒发出来?!
通观汇演剧(节)目,可用多、全、异、妙、开、明六字来加以描述。
一,多
汇演像一次难逢难遇的聚异凝彩、珠璇满眼的“亮宝”“晒宝”(赛宝)盛会,将传统戏剧(戏曲)的多数品种和剧目珍品,共呈一堂地“亮”“晒”出来。剧种多,剧目多,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多,折子戏多,头一回走出家乡参加省级汇演的“老”(传统)剧种剧目多,第一次进入昆明亦即非剧种流传地观众眼帘的剧种剧目多,参演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戏剧曲艺艺人、票友(爱好者)多,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担任传授、指导、导演的剧(节)目多,扮演主要角色的经验丰富造诣高的老演员老艺人多,功夫扎实演技较高前景看好的后起之秀多,各种形状、样式、款型、色调、质料与众不同的“非常见”戏服、化妆、脸谱、面具、兵器、灯彩道具等舞美品类多——这些个“多”,给汇演有了相加的文化艺术宽度和厚度,成为汇演绚斓多姿令人炫目的突出靓色和价值核心所在。
二、全
汇演囊括云南列入非遗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全部传统戏剧剧种,宛若一次现存民间传统戏剧剧种及其重要代表性剧目的集结展。参演戏剧剧种类别、剧目类型、剧情类别和艺术表现风格样类较全,诸如文戏、武戏;悲剧、喜剧、正剧、诙谐剧、讽刺剧、面具戏、灯彩戏;剧场戏(舞台戏、戏台戏、板凳戏——自带板凳去看的戏)、灯棚戏、场院戏、家堂戏、土台戏、广场戏(又叫绕场戏、场会戏、节会戏);古代题材戏与近现当代题材戏;本地(本民族)题材戏和非本地(本民族)的外入(移植)题材戏;[xiii]本地土生剧种、省外传入剧种及土生与传入元素交融形成的交汇剧种;唱、念、道白使用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或民、汉双语)的戏剧;“做”“打”“舞”表演身段、动作程式为京剧滇剧式的或本地区、本民族式的戏剧;跨地方跨民族戏剧和少数民族戏剧;跨省跨国戏剧;[xiv]分别诞生于古代或现当代的剧种;女角(旦角)依旧保持着男扮女装反串表演“老规矩”的戏剧(如花灯戏《霸王下山》)等都有,代表着古今传统戏剧的各个方面和整体样貌,算得上是滇云传统戏剧往昔与现状全景的一个缩影。
从剧情内容看,汇演剧(节)目含历史的和现代的两大类。历史类主要是传统剧(节)目的继承和延续,具体包括:
1.表现历史故事、人物的,如杀戏《三战吕布》、关索戏《三英战吕布》、大词戏《岳母刺字》;
2.表现社会生活故事、人物事象的,如白族吹吹腔《火烧磨房》、佤族清戏《安安送米》、花灯戏《探干妹》《白扇记》《墙头记》《官保上学》《老皮赌钱》;
3.表现古老传说故事、人物事状的,如傣剧《娥并与桑洛·定情》、白剧《十八相送》、花灯戏《霸王下山》;
4.表现虚拟神话传说故事、人物、风俗事象的,如皮影戏《天兵天将攻打花果山》、端公戏《灵官镇台》;
5.历史题材与传说故事、人物情由交混的,如杀戏《三战刘从》、滇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斩黄袍·战城》《五台会兄》《京娘送兄》等。
现代类主要通过人和事,演示现当代时代主题、社会生活、民情风俗和对未来的憧憬追求,如壮剧《摸秋》、彝剧《放羊人》、花灯戏《羊作媒》等。
各剧(节)目内容或宣介历史,传述典故,咏赞英雄、好人好事、侠肝义胆和爱国爱民精神;或祈祷风调雨顺,年成丰稔,国泰民安;或倡说热爱劳动,勤勉读书,教育儿女纯善成长,好好做人;或称颂孝道仁心,尊长爱幼,家庭和顺,爱情忠贞;或惩恶扬善,挞伐罪孽及坏事丑行,批评不良思想风习……题材涉及古今社会生活较多方面,显示出戏剧能集束运用文学、语言、音乐、舞蹈、武艺、行为方式、动作、表情、美术技艺、民俗意趣、乡土味道、相关文化精粹借鉴(移植)等手段与元素,图景化地生动呈现故事、人物、想法、事象等情景、意境的长于歌舞的特性,起到既能娱人又能诱导、教化、影响人亦即寓教于乐的“全方位”的作用。
此外,曲艺节目,历史类和现代类都有,前者有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昭通唱书《割肝救母》,后者有腾冲扬琴《腾越揽胜》、傣族章哈《河边》、壮族渔鼓《唱渔鼓》、莲花落《引领新时代》等。内容、效果和戏剧情况近同。
三、异
殊容异态,独树一帜,稀少罕见。汇演剧(节)目让观众挑亮若干“从未听说”“从没见过”的视听盲点,将传统戏剧曲艺的原有认知“刷新”。主要原因一是有的剧(曲)种剧(节)目是首次出现在春城舞台,叫人觉着异样,新鲜,出乎预料,异乎寻常;二是有的剧(节)目从剧情到形式,从唱腔、服饰、化妆到表演技艺风格充满异色各具、互不雷同的特殊个性魅力,让观众扩宽视域,多了一些审美选择,赏趣随之大增。例如:
1.杀戏、端公戏、关索戏、大词戏、腾冲皮影戏等是头一回走上云南省省级正式舞台的剧种,各自奇绝独到的艺风让人目开瞳闪,惊异绵延,禁不住为之称奇叫绝。佤族清戏之前曾在省级舞台参加过一次演出,但不同的是这次是带着代表性传统老剧目来参演,等于对该戏的“前世今生”历史风貌做了一回直观形象的介绍,让人看到它的独特之处,对它有新的了解。
2.传统戏剧中的武戏,是以做、打为主表演的戏,汇演除有常见戏曲武打身段、动作程式,能显出武戏特有的气派、功架、技巧、灵气、敏性、魄力、气质等特点的剧目如滇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白水滩》外,还有艺术表现形式、风格、方法、情景、视觉效果与此截然不同的另外两种武戏类型:一种是关索戏武戏《三英战吕布》——角色皆戴着脸子(面具)表演,在旌旗飘飘喻示双方兵马列阵对峙的衬托中,分别执不同兵器的刘、关、张“三英”同武艺超群的吕布对打,双方以走步、跳跃加比划造型为主,配以相互旋行围转进退,刺、砍、挡、架、耍、抛、拖、抖、甩兵器,战斗方式特别,动作带舞蹈味儿,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古老器械武术影子和戏曲武打程式做派,人物亮相姿态、挥耍兵器招式和阵仗操戈打法皆独辟蹊径,别有意趣;另一种是杀戏武戏《三战吕布》《三战刘从》。 以《三战刘从》为例——该戏代表敌对双方的帝王将帅六位角色全身穿戴王者冠服或披挂武将甲胄,分别挎着头足身尾和鞍毡俱全、象生性颇强的竹扎纸糊布裱加漂亮彩饰的黄红黑灰白各色威壮道具“战马”,[xv]呈“骑”状,在众兵卒抬着象征千军万马的牌灯、旗帜绕场、站阵、呼喊助威烘托下,在震耳欲聋的革鼓锣钹竹号声中挥戈追拼撵打,做以“马”对撞、对跳、对踢、对擦、对追、对唬同时“马”上人物相互刺、砍、劈、挡厮杀动作,忽前忽后,来回交手三个回合,一次比一次激烈凶悍,表示一战,再战,三战,意在活脱脱陈演金戈铁马人吼马嘶血腥搏杀尘土飞扬的战场景象,是一种灯彩加戏的表演,五色缤纷,气氛爆燃,既以偏于写实性的模拟手法较直观地活现古代沙场短兵相接惨烈鏖战的史景,又以大写意似的象征手法在满场“杀气腾腾”的渲染中通过角色的巧妙排列、移动调度和色彩绚斓道具的夸张设作与摆弄变幻构成层次叠错、如真似梦的蕴含潜意的舞台画面意象,透现出犹如民俗灯彩跑场式表演的超现实般娱人眼目的视觉艺术美感,挥发着戏风殊绝、异味吸睛的别样魅力。此外,关索戏《三英战吕布》和杀戏《三战吕布》,二者题材、人物、情节相同,仅剧名存一字之差,竟因剧种不同而有表演风格技艺、情节图景样貌、观众欣赏感觉完全迥异的“打杀”演绎。仿佛映现出一副古戏台楹联所言“三五步走遍天涯海角/六七人能当百万雄兵”表达的气象。[xvi]如此可鉴,云南不止传统戏剧(戏曲)剧种较多,而且武戏类型、剧目亦多。它们“武”的异光烁闪,异彩纷呈,“武”得与众不同,超乎想象,足证中华传统武戏丰富,精究,好看,名不虚传。她在遥远西南边陲的这枚异光耀眼的明珠是特值一看的。
四、妙
剧目“妙”意充盈,“妙”藏戏里戏外,戏文、情节、对白、唱词、表演、服饰、妆容等妙韵飘绕,舞台上下“妙”点颇多。诸如:
1.戏文(对白)“妙”味。端公戏《灵官镇台》语言诙谐风趣,既有历史典故的诗化说道,又多民间俗话,对白中隐喻、比拟、谜语、歇后语频见,想象丰富,文学气息很浓。剧中“矮子”土地(赵祖建饰)迎接天君灵官(端公戏市级非遗传承人郎学志饰)下凡,共为人间消灾祈福,不想二人因是第一次见面,互不认识,不敢轻信对方,于是相互盘问起来,在妙问巧答中不知不觉、不约而同地探询、找到双方心中的契合点——来人间的共同目的,由此互获信任,圆满完成一同要做的事。其中一段“四问玄机”的对白,言词不是用“一锤打死胡敬德”(即直来直去)的方式表达,而是“绕山绕水问话”,“云里雾里回答”,设作奇巧,妙趣迭复,听起来颇有嚼头:
⑴问第一个“玄机”——身份:
“灵官问:高山庙门不打开/黄莺闪翅下山来/知府出门不打伞/黄泥巴滚在锅里来。土地答:高山庙门不打开——是关羽/黄莺闪翅下山来——是张飞/知府出门不打伞——是淋官(灵官)/黄泥巴滚在锅里来——是土煮(土主即土地公)。”
⑵问第二个“玄机”——欲求什么:
“灵官问:凤鸟不在虫钻心/周公开言问孔明/丙子年间战四将/川百只有一个人。土地答:呀哈哈哈,这是风——调——雨——顺。”
⑶问第三个“玄机”——要做什么:
“灵官问:二人无夫不出头/丁字无勾挂绣球/一人只有一个卵/道(倒)士也有两个球。土地答:嘿嘿,这是天——下——太——平。”
⑷问第四个“玄机”——要干什么:
“灵官问:手扒横山闶(kang)方巾/子牙背榜侧耳听/阜止还山文帚县/止字头上添一根。土地答:哈哈哈,明摆着的嘛,是掃(扫)——邪——歸(归)——正。”
2.相同剧目相隔半个多世纪后自己和自己“久别重逢”之“妙”。白族吹吹腔《火烧磨房》和傣剧《娥并与桑洛》曾是1962年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的两个参演剧目,刹那间 56年过去,如今又妙遇巧逢似的再度同时出现在和当年意义相类的舞台上,宛若天地轮回山水转圜似的,又碰到了一起——这事乍看似乎寻常,仔细琢磨却非同一般,实是一桩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历史性“重逢”的妙事胜绩——它清楚地说明,人民创造并将根系扎于群众心田和民俗土壤深部的传统戏剧(包括一切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只要人民喜闻乐见,珍惜、呵护并及时得到政府支持,就会春风四季在,花开月月香,长生久茂不朽。两出戏同56年前相比,演员新老更替,“换”了一拨又一拨,剧情内容、角色设置、唱腔、动作特点和表演风格却递代相传,原色固存,未见有大的改变。白族吹吹腔折子戏《火烧磨房》除上次名为《火烧磨坊》,“房”与“坊”用字有别外,剧情和剧中人恶婆婆、苦命儿媳妇、善良小叔子(弟弟)兰季子角色的戏份、戏词、唱腔、步法、身段、动作程式、扮相特点基本依旧,恶婆婆(大理州州级传承人杨会池饰)出场的走步半蹲加左手做一个向后捋抹头发似的个性化动作以及嗓音圆亮婉转高亢入云的唱腔,兰季子象征忠厚善良的脸谱和出场时双手端掌于胸腹前颠跳着行进的喻示年少活泼纯爽性格的步态动作等,将人恍然引回相去已远的当年民族戏剧观摩演出时的情景中,又一次看到原模原样出自云龙山区白族农民吹吹腔白剧的古朴容颜——它和迄今保存较好的该地白族吹吹腔代表性剧目《三出首》《竹林拾子》《崔文瑞砍柴》等一齐原质本色地依然存活在乡镇村寨民间,像一根未断扣的完整文化链条,不仅诉说着由远及近“传统”的存在,而且显示着它不一般的价值与魅力。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傣剧《娥并与桑洛》上次演的是全台本,这次只演其中《定情》一段,即便如此,这个画龙点睛似的精华选场,亦如让人观赏到全剧似的,禁不住勾起对其全剧故事的绵延回想,为它在56年中虽曾遭过多种折腾却能想方设法坚持为群众演出,使剧目完整保存下来并成就了多个优秀演员感到欣慰。当然,从1962年至今业已“长”了56岁的《火烧磨房》和《娥并与桑洛》,伴着那么长时光行进中客观环境、物质条件、风俗习惯、人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和审美需求等的变化一路走来,也不可免地会有某些相应的改变,例如服装用料、选色、款式,比之前显得精致鲜亮;表演上,《娥并与桑洛》增加舞蹈成分较多,风格韵律与装扮构型渗透着新的时尚气息——这些跟步时代的创变,符合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喜的是两剧在进行艺术加工时未忘一个重要前提, 即:固守原真本体,没有丢失地域、民族文化传统基质和风格原色——民间艺术遗产的价值核心。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并让其推陈出新发展前进的角度说,剧中所做的改进尝试符合需要,具有积极意义。
3.依据文戏不同剧目特点突出其各自长处的艺术处理手法之“妙”。文戏,是唱、念为主加做(表演动作、身段、程式)的戏,剧情类型多,唱腔、唱词、道白多,表现身份、境况、情感、心理、思绪、意念、气质、性格、心境、行为、状态变化及相互交流的细腻演技多,对演员要求高,不少戏较难演好,很考验演员的功夫。
汇演中的文戏演出各有其妙。约有三种风格:一种是恪守传统唱、念的板腔、曲牌、调韵结合做功表演,按剧情不同需要,发挥演员长处,刻意在角色相互对语、对唱、对做(动作、表情)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渗透玄妙,凸显各剧的主要特点——或悲催(如滇剧《五台会兄》《京娘送兄》《白扇记》),或凄楚(如佤族清戏《安安送米》),或庄严慈祥(如大词戏《岳母刺字》),或衷肠巧诉(如花灯戏《探干妹》),抓住关键情节,从细微处投射触动心弦之力,令其产生感人功效;另一种是唱腔追求地域民族乡野民歌风味,在做功(表演)上偏于将本地(本民族)舞蹈招式、韵律入化其中,浓蘸泥色土气,贴近生活实状,以易于连接本地群众情感、习惯之妙赢得观众喜欢,引发共鸣。傣剧《娥并与桑洛·定情》、白族吹吹腔《火烧磨房》、彝剧《放羊人》等即此;再一种是在传统范式中做一些巧妙的局部改变或微调,以增强演出特色效果,如大词戏《岳母刺字》着装,岳飞母亲(及家人)不是穿戴常见京剧滇剧等同名戏曲剧目惯用的宋人衣冠,而是穿戴近于维西本地少数民族(纳西族白族)民间传统式样装束,岳飞的服饰也做了些许似于当地古老衣风的变调处理,使整出戏服饰的风格不光体现着该剧种历史上受外来影响遗下的“明清古风”意絮,更显现着移植外地经典题材的剧目经“本地化”适应性加工改变后产生能拉近观众距离的亲近感,从而受到本地观众更多认同和欢迎的良好效果。
“妙”即艺术创造,艺术的出彩点,对确保、提升戏剧曲艺节目演出质量、水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汇演剧(节)目中的不少宝贵“妙”点,值得慢慢去研磨,咀嚼,回味。
五、开
由于汇演的前述各项特点,优点,使观众的观戏所得,不止是看到云南传统戏剧曲艺各剧种曲种的一个个剧(节)目(表演)本身,还包含着同“开”字有关的一些难得的东西,诸如透过剧(节)目,使视野扩开,思路打开,拓宽认知度和想象力的门扉大大敞开,热爱灿烂中华艺苑组成部分的西南边疆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亦即非遗戏剧曲艺的激情之花盛开……宛若看到一片前所未见的开阔天地似的,感到特别开心。之所以会这样,是由汇演具备的若干特质带来的。
首先,从纵向说,汇演由远及近(或曰由近及远)伸开、拉开、展开——演绎了一条约近2000年历史的“线”。从蜀汉三国古事《三英战吕布》《三战吕布》,到宋代轶事《岳母刺字》《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战刘从》,再到明代小说《西游记》故事《天兵天将攻打花果山》,以及较多明清至近现代事象、传闻、故事剧(节)目,一直说到描述现实生活的《河边》《羊作媒》《摸秋》,直至前瞻远眺面向未来的《引领新时代》等,各个戏剧曲艺剧(节)目勾勒的包括前天昨天今天明天一条线的活的社会人生旅程,像一部难得的形象化情景化教科书和一条直达心田的情感纽带,令观众从多个侧面将上下古今浏览、感受一遍,不知不觉用心和情同她们联系到一起,记住古往今来,从中获益得乐,产生功效颇多。
其次,从横向说,汇演像一幅展开的重现古今人文状貌的鲜活画卷,所演剧(节)目包含着既丰富、广泛、典型、精到,又厚重、形象、通俗、生动的生活、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自然的大量知识和信息。透过“画”中男女老少角色有形、有声、有情、有场景、有情节、有起伏、有变化、有交流、有色彩的表演,将一个个从历史与现实中搬来的昔情往事或现事今情的真实(或虚拟)镜头再现出来,传递给观众。题材源自云南各民族社会生活实际和历史文化艺术珍粹;中华历史文化经典、名著、典故、传说、佳话;各族人民戍边守土、携手并肩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客观经历等。对宣传、普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有独到长处和难以取代的作用。
此外,汇演还像一方映照、检验工作的镜面,体现着党和国家文艺政策、民族政策、非遗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从非遗保护传承角度说,汇演犹似一次广泛有效的社会性保护传承实践行动,为今后戏剧曲艺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开辟了一条能聚焦各族人民视线并与之紧密相连相通的宽广之路,已显露出她开阔敞亮的前景。
六、明
本届汇演是“首届”,“凡事开头难”,需心如明镜,清澈明晰地看到事物都有两面,即:汇演在获得上佳口碑的同时,必会伴存着不可忽略的瑕疵、不足和值得思考、有待解决、改进、完善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引起重视异常重要。诸如:
1.汇演对参演剧种曲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活力增强、影响力扩大收效显著。惟因各种缘故,全省传统剧种曲种在本届汇演中未能悉数到场,还有部分未来参演,希冀下届能够看到她们。对处于濒危或极度濒危状态的若干非遗民间剧种曲种来说,汇演是抢救性保护以使其免于绝传并能迅速复苏的特殊动力和极好机会,岂该错过。对已近佚亡或于近世失传的剧种,若有复活重现的任何可能踪影(人和事的线索)存在,亦应敏锐地和毫不迟疑不延瞬秒地以思维解锁揭秘拆谜的精神拿出勇气、毅力、智慧去努力挖掘、发现、捕捉、抓住,采取有效措施,使之绝后重生,让今人重又看到它曾经灿烂的样子,为她,同时也是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特殊的抢救性新成果鼓掌喝彩。
2.有的剧(节)目特点、亮点、水平和演员的过人长处发挥得不够充分。例如,有的剧种(剧目)原为民间广场戏(灯棚戏、场院戏、家堂戏),不习惯上台表演,舞台演出适应性和经验略显不足,演出效果或多或少受到一定影响;有的剧目因平时上演机会少,搁置较久,演员均系民间业余人士,临时凑拢排练加工时间不够,仓促之痕在演出中不难看出。诸如此类情况,期待今后能获改善,使表演质量进一步提高,让节目的精彩和演员的才艺特长在演出中能淋漓尽致发挥出来,高水平展露出来。
3.表演人才不足(包括专业的和业余的)是较多剧种曲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从年龄方面还是业务水准方面看,艺术院团专业人才和民间戏剧曲艺人才培养均是一件紧迫要事。应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加速造就符合客观实际需要人才的培养步伐,其中包括留意对年轻、拔尖、出色表演人才(含非遗传承人后备人才在内)的发现、挑选、培养,事关戏剧曲艺事业兴衰大计,应高度重视并实实在在去加以解决。
4.艺术最怕“撞衫”,雷同,保持和发挥不同剧种曲种各具异色的传统风格特性十分重要。在加工提升传统剧目或创作新剧节目时,特别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剧种以优化“自己”(剧种、剧目)时,需明确“吸收”他人优点的目的是为取长补短,助力延伸、拓展自身长处,应以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剧种个性原质和基本风格原色长处亦即地域、人文印记特色为前提,科学地把握好恰当“融入”的环节,力避“喧宾夺主”或至“自我覆盖”——不知不觉将“自己”(剧种)变成“他人”(别的剧种模样),使剧种与剧种之间的多样性差异流失,代之以同类化、同形化、同味化、单一化之弊发生,这是不可取的。少数民族剧种尤需留意这点。如果剧目只是唱腔曲调和语言保持着本剧种特有的一些风味,装扮、身段、动作、程式、伴奏、说白语调、语气及其他表演手法、方式看上去大多相近、相像或至完全同于别的剧种,那么,这样的结果多半不会令观众感到满意。能让观众易于分辨各个剧种曲种,识出每一个精彩剧(节)目惹眼的各自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特征所在,应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理想目标。
5.省州市专业戏剧院团一批经验丰富造诣高的专业演员共携多个优秀传统剧目参加汇演,除带着和其他参演单位相同的向全省人民汇报,扩大宣传剧种、剧目和汇演影响的责任义务外,还包含着一层意义——尽示范、带动之责,对促进行业水平交流、互鉴、互学、提升产生直接效用。演出受到一致好评和赞扬。由于专业戏剧院团拥有较多有用资源和优好条件,对云南整个戏剧(戏曲)艺术事业水准的提高、发展可产生表率、引领、带动的能效和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前进和不断上升的审美需求,国家、人民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会愈来愈高,因而演出中若出现任何不尽人意之处,哪怕是观众不易觉察的细小微斑,都须认真对待,力求达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好上加好的上佳层级。为此,努力学习,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事业使命感,认真坚持并提高专业基本功(如“四功五法”等)训练和文化艺术综合素养增进成效,继续发扬老演员对中青年演员、新演员的教、传、帮、带传统等,是一刻不可松懈的要务。此外,深入生活,向各族人民和各类民间戏剧剧种及姊妹艺术学习,汲取营养,积极投身非遗戏剧保护传承事业,在做好所从事剧种传统的保护传承弘扬的同时,到农村,下基层,进校园,入社区,热忱关心、支持、帮助并参加反哺民间戏剧继承发展实践,让包括不同年龄层次的更多观众看到戏剧演出并引发或加深加浓对戏剧艺术的兴趣,令专业队伍同大地底盘——群众基础深厚的民间传统戏剧掌握者非遗传承人、艺人、票友、爱好者和广大受众之间实现更紧密自然的连接,实现二者携手一同相辅相成地从“根”上着力解决导致传统戏剧不时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给传统戏剧艺术注入新鲜活力,助推其从泥土根部人民大众中重新活跃、热闹、炽盛起来。如此,戏剧艺术工作者亦会从中获得丰富民间文化养分,令专业潜能得到充沛的发挥。
结 语
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是彩云之乡云南演艺事业和非遗保护传承事业2018的“开门红”,为多民族西南边陲亦即中华民族的戏剧曲艺发展史和当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画面颇似——春风吹拂使“梨花”倏然成林的荣茂景象,正好是本届汇演剧节目之花竞相争艳和象征戏曲的“梨园”“梨花”聚现于世人眼前实情的写照,是何等壮阔,谐融,炫美!
那么,简单勾勒,这“梨花”是啥样呢?她是中华艺苑的,西南边疆的,生发于重山叠水滇地的,多民族的,民间的,乡土的,姿彩多样的,由远及近传统的,和人亲近的,凝心聚谐促团结的,独特和交融同存的,积淀深厚出众的,有老有新有古有今的,不断变化发展进步的……如花似果,朴香一体,实幻交织,梦里有期,演者看者,可无距离,浓带着彩云之乡特有的迷人气息——这就是她的个性特质和里里外外的样子。
汇演的一次施展,让我们获得的不止是对传统戏剧曲艺的全面检览、审析、认知,还增大了对她如何保护传承发展的视野、底气和信心,进一步看到重视深入调查研究,加快加强戏剧曲艺艺术及各类非遗艺术学术探索和理论建设实践,积极有效面对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跟上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的节奏,传统戏剧曲艺亦面临着如何使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二者做到“双优”的课题。无论是文化艺术主管机构、部门、人士,专业文艺(戏剧曲艺)院团和专业人员队伍,文化艺术工作者和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者,抑或是民间戏剧曲艺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和戏迷、票友、民众爱好者,对此都需进行认真思考并按新的要求扎实地去投入新的拓展实践。传统戏剧曲艺资源还有很多潜能可以挖掘利用。非遗戏剧曲艺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还有说不完做不完的余量需要一点一滴去继续完成。任务重,路迢遥,须长期坚持不懈用心用力——从新起点开步,对着未来目标坚定走去。
集观赏性、娱乐性、教育性、文化传播性、大众性为一体的珠玑厚积、各显芳华的传统戏剧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民根深固,很久以来曾一直是各民族大众的人文陪伴、精神寄托和益友良师。愿今后,她的这个特殊功用依然有效并能继续得到尽情、充沛的发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作为一门编织着丰富知识、思想、智慧、灵性、记忆、风味、情趣等信息的由人直接演示的综合性动态立体图像图景式表演艺术,传统戏剧曲艺的存在与兴盛使多民族边疆云南文化艺术的容姿不仅多彩,鲜亮,而且丰满,完美,这点亦是需要特别记住的。
[ii] 详见杨德鋆《非遗艺术舞台新征程——2017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综论》,2018年1月24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及公众号;《民族音乐》2018年第一期。
[iii] 2017年12月2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动态《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有多少?文化部发布最新普查成果》称,云南地方剧种18个,数量排位第九。
[iv] 参见杨德鋆《高扬中华文化旗帜的西南边陲民间艺术舞台——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忆往随录》,云南省文化厅、云南大学联合举办“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理论研讨会”论文,2016年6月12日。
[v] 参见夏国云《谈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中国民族》(原《民族团结》)1962年第2期。又,1962年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期间,参演单位大理州白剧团、德宏州傣剧团、文山州壮剧团和楚雄州彝剧演出团全体演职人员应邀到云南民族大学(时名云南民族学院)和各族师生联欢,共度新年佳节,表演剧目片段或唱腔选段。云南民族大学文艺班为来宾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中,一首为此次活动专门创作的主题歌(表演唱)《欢迎民族剧团亲人来》(杨德鋆词,马轶群曲,杨德鋆领唱)备受欢迎,把联欢推向高潮(该歌载于云南民族学院文艺班《创作歌曲选》1963年油印本)。
[vi]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包括京剧、滇剧在内的较多剧种剧团数量大量减少,一些剧种流行分布面明显缩小。木偶戏、昆明扬琴(戏)——昆明曲剧、藏族热巴剧、梓潼戏(砚山、西畴)、川剧(滇东北)等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当代人的视线。藏族热巴剧(包括热巴曲艺)亦然——详见杨德鋆《美与智慧的融集——云南民族艺术介论》345—34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vii] 歌舞乐展演中民间传统戏剧曲艺未列入展示项目,惟在实践中有变通做法——有部分用歌声演唱的曲艺如白族大本曲、傣族章哈、昆明扬琴,可以“歌”——声乐类节目参演,如白族三弦弹唱《清清洱海水》、《苍洱好风光》、傣族祝福歌演唱《萨拉甩》和戏剧曲调昆明扬琴女声弹唱《小河涨水漫山坡》等即此。
[viii] 同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并列的另一个全省性文艺展演——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容纳不同类型的戏剧类剧(节)目参演,要求参演节目为“新剧(节)目”——“新”是核心,前提,即剧(节)目须是新创作的;参演单位是州市级及以上专业文艺单位(戏剧院团或歌舞文艺院团)。本文所言非遗保护对象传统民间戏剧及其业余组织表演的剧目,不在其包括的参演范围。
[ix] 参见杨德鋆《关于从2013第八届起在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增加民间戏剧的建议》(2012年8月10日)。又,杨德鋆《布谷催春:对全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期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2013年1月17日首发,后载杨德鋆《聚彩边乡——民族艺术丛论》586—600页,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x] 1962年1月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会演),有约于明至清季先后出现的古老剧种白剧、壮剧、傣剧和1958年形成问世的彝剧四个剧种参加。演出20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发掘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白剧《窦仪下科》《火烧磨坊》,傣剧《帕慕鸾》,壮剧《换酒牛》;新编(创作、改编)剧目白剧《杜朝选》《赶三月街》,傣剧《娥并与桑洛》《岩佐弄》《千瓣莲花》,壮剧《螺丝姑娘》,彝剧《曼嫫与玛诺》《半夜羊叫》等14个剧目。一批优秀的本民族年轻演员脱颖而出,如:白剧《杜朝选》中杜朝选、村姑扮演者白族演员杨锡天、陈丽仙,《窦仪下科》中窦仪扮演者白族演员赵绍莲,傣剧《娥并与桑洛》中娥并、桑洛扮演者傣族演员朗俊美、金星明,壮剧《螺蛳姑娘》中螺蛳姑娘和渔人阿甲扮演者壮族演员张小妹、周冠鳌,彝剧《半夜羊叫》中富裕中农力立颇和牧羊姑娘扮演者彝族演员杨森、李加英等。在观摩演出举办前后,文山州壮剧团(1961)、大理州白剧团(1962)、德宏州傣剧团(1962)、大姚县昙华乡业余彝剧团(1962)相继成立,成为当时云南民族戏剧(戏曲)进入一个“黄金时段”的标志性盛事。观摩演出对提高彝剧成熟度和剧目创作积累及推动傣族章哈剧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对其它民间传统戏剧(戏曲)发掘、整理、复苏、出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惜的是观摩演出开始的良好进程非常短暂,未几遇上“文革”,便停了脚步。
[xi] 1956年4月,浙江国风昆苏剧团经抢救整理排练加工后的昆曲传统剧目(清代朱素臣著名传奇作品)《十五贯》晋京演出,毛主席在怀仁堂观看后大加赞赏,该剧由此传遍全国,使当时处于萎颓状态的昆曲如枯木逢春,顿现生机。同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戏剧家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对该戏上演产生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进行论述。这事对之后包括云南在内的全国地方、民族传统戏剧戏曲的发掘、发现、抢救、保护、扶持、振兴、发展、繁荣产生了巨大影响。
[xii] “戏台乾坤纳万象/角色方寸现古今”, 20世纪30年代大理观音塘戏台楹联;“无戏瞧 度日如饮木渣水/有戏看 过活像做云天神”, 20世纪四十年代大理古城大川宫戏园戏台楹联。二联采自未名撰《(大理)大春堂往事》。又,“父老偕来消白昼/儿童归去话黄昏”,大理喜洲九坛神庙戏台楹联,佚名撰,采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大理市委员会编《大理名胜古迹楹联选》200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台上笑台下笑 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 看古看今人看人”为安宁市禄脿街道禄脿村张氏宗祠清代戏台檐柱楹联。
[xiii] “本民族”,民间习惯用语,指戏剧所属的云南本地民族(或本地某个民族——少数民族),下同。
[xiv] 壮剧广西流传较广。花灯戏四川、贵州亦有分布。傣剧在中缅边界缅甸一侧部分掸傣村寨有流传,云南民间傣剧曾应邀到那里演出交流。滇剧曾在缅北部分华人地区民间流传,云南民间滇戏亦曾去过缅北云南籍华人区域演出。
[xv] 五色道具战马中有黄、红、黑、灰色各1匹,白色2匹。
[xvi] 易门县龙泉镇大龙泉古戏台楹联。
【作者简介】
杨德鋆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拉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非遗名录评审专家,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云南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村非遗保护指导专家,云南艺术学院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民族艺术非遗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文化艺术教育、创作、展示、保护、发展、研究,对云南地域、民族文化艺术及其社会历史情况进行过广泛深入调查、发掘、搜集、亲历实践体验和开创性系统性探索研究,并为其宣传、保护、教育、传承、弘扬、发展悉心付出。
出版著作《美与智慧的融集——云南民族艺术介论》(1993年出版。2013年入选《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系列再度出版)、《版纳的彩色角——勐腊的乡土文化》《聚彩边乡——民族艺术丛论》《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合著,主笔,东巴经文书写,图形图像摄绘,总纂)、《云南民族文物•身上饰品》(主编,主笔,插图)、《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合著,主笔,插图)、《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著,撰文)、《云南民族文化精粹》(合著,副主编,撰文)、《云南特色文化》(合著,撰文,供图)、《白族服饰图案》(合著,撰文)、《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思想初编》(合著,撰文)等。主编、撰文、摄影印行《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画册。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历史大辞典(云南部分)》《中国舞蹈词典》《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主要撰稿人和图片提供人之一。在国家级、省级30多种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前后为他人出版的书作序30篇。
云南省从艺50年以上文艺家荣誉称号、勋章获得者。云南省1979——1989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文化部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文图:杨德鋆(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