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称“打转舞”,可意译为“欢乐跳”。分支较多,流传于怒江大峡谷福贡县、泸水县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传统的娱乐性集体舞蹈。泸水县的“刮克”舞多以“生产舞”为基调,表现形式与福贡县“刮克”舞大同小异。“刮克”可分“其本刮克”和 ...
“搓蹉”为普米族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以四弦琴伴奏,领舞者拍击羊皮,起到击鼓伴奏的效果,因此又称“羊皮舞”。此外,还有“四弦舞”、“普米锅庄”之称。主要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 ...
“大鼓舞”基诺语为“厄扯锅”、“司土锅”,“司土”意为“大鼓”,“锅”即“跳”之意。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大部分村寨。基诺族跳大鼓舞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为了感谢基诺族创世祖先阿嫫腰白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另一说是为了制止鼓 ...
“打歌”又称“跳山歌”、“跳歌”、“跳笙”,是思茅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广为流传的自娱性民间舞蹈,遍布景东县每个彝族聚居及杂居的村寨,现已搜集整理43套,名称、跳法各异,特色亦不相同。据清代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载,“打歌”在当时已流传。“打歌” ...
葫芦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个大舞种,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忙糯乡、勐勐镇、大文乡、勐库镇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等拉祜族聚居区,是以吹葫芦笙为伴奏的民间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 ...
梁河县舞蹈“蹬窝罗”阿昌族舞蹈“窝罗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湾中、勋可、内盖、横路、关璋、弄别、动来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动作风格大同小异。阿昌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是“窝罗蹬嘎”,“窝罗”是曲调主要的开始唱词,“蹬嘎”意为舞蹈, ...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烟盒舞流传于扬武镇鲁奎山和磨盘山一带,彝语称“楂奇比”(团团转)或“尼盖比”(跳姑娘),俗称“跳乐”,属传统自娱自乐性舞蹈。传说以前当地彝族在无意中发现弹高梁杆能发出声响,于是便边弹边跳,为使脚步统一,便围成圈跳 ...
云南傣族地区的傣族群众视孔雀为吉祥如意、美丽善良的象征。孔雀舞在傣族村寨十分盛行,是其民间颇具特色的表演性和自娱性舞蹈种类。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傣族孔雀舞普遍流行于勐马镇、娜允镇的40多个傣族村寨中,每个村寨都有半数以上的人会跳 ...
腾冲县是东南亚珠宝玉石的集散地和加工地。来凤山明朝蔺山墓中出土的玉带钩和《徐霞客游记》对腾冲翡翠和玉石加工业的细致描述,均说明腾冲玉雕历史悠久。地方志中记载腾冲1949年前从事翡翠加工的作坊曾一度达到100多家,工匠超过3000人。清光绪《 ...
石屏彝族剪纸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武镇一带。石屏龙武彝族因其女子服饰绣有美丽的花腰带而被称为花腰彝,其妇女服饰以图形多样、色彩艳丽、绣工精美而闻名。龙武地区的彝族以是否会挑花绣朵作为衡量女子心灵手巧和聪明能干的标准,因此非常注重 ...